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四)
(2012-02-29 11:48:59)
标签:
育儿 |
分类: 读书笔记 |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历程很有趣。
高尔顿认为要想孩子有出息,跟优秀的家族联姻。
华生很不同意,他主张训练,估计也是个狼爸。
有的人比较中立,会说,你们不要吵了,你们都有道理好吧?我同意二因素论。
到班都拉为止,好象进入了文明社会。他认为孩子要有榜样,然后他如果做了好事,就表扬,做了坏事就惩罚(替代性强化)。这个跟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很象。一直在榜样的感召下,被奖励着或惩罚着。然后我们长大了会总觉得缺点什么,因为长久以来,我们被文明的训练着。
然后苏联出了一个了不起的人,维果茨基,他对教育提出了最直接的指导意见。我上大学的时候粗读过他的书,读的时候想,如果跟这样的老师就好了。他提出了最近发展区,就是说,教育要看对象的状态,正在他需要的时候恰到好处的给他。教育者要高瞻远瞩一些,看准学习和指导的最佳期限。这让我想起了上学时的几位呕心沥血的老师。跟他们在一起,我们确实曾被无微不至地关怀着。当时有句话叫,优异的成绩是我们对老师最好的回报。
不管现今有多少个口号和大师,在正统的历史上,目前只编写到皮亚杰(是我疏漏了,还有艾里克森)。
皮亚杰更细致的研究了心理发展的过程,主观和客观是怎么具体的相互作用的。
每一个人,生来便会自我选择,自我调节,也会很主动地进行建构。因为人生来就是要生存下去,生存下去就得适应于这个客观的世界,所以人人都生而具有的智慧就是“适应”
适应的过程如下:
1、图式。比方说一个小婴儿,他饿的时候会哭,然后,妈妈会来给喂母乳。他会有一个图式,妈妈奶让我饱。
2、同化。妈妈每天穿着不同的衣服喂奶,但是小婴儿不会因为妈妈的衣服不同而拒绝妈妈。他已经归纳出,这种味道的妈妈,会装饰着不同的布。他学会了举一反三地在不同的衣服下找到妈妈。
3、顺应。有一天,当他饿时,妈妈不在,爸爸在,爸爸有一个奶瓶,他大哭了。拒绝了奶瓶。但是抵抗不住阵阵的饿。他在饿得头晕眼花的时候,尝试了奶瓶里的奶,发现简直是太解饿了。从此他原有的图式扩大了,那就是,妈妈奶和奶瓶奶,都是可以吃的。
4、平衡。经历过这一过程后,作父母的从表面上看上去,就是孩子大哭了几回,很让人心疼。不容易发现的是孩子其实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平衡,修改了旧有的心灵地图,扩充了版面,获得了一种长大感的满足。他的心理年龄之河向前流动了。最糟糕的举动就是在孩子获得了新的地图后,因为控制不了心疼孩子,用自己的奶去补偿孩子,用“把奶瓶丢到一边”去补偿孩子,这事我干过了,所以我的孩子从小不接受奶瓶,这中间的苦处,只有经历的人才会知道。
关于到底“先有人再有了人的心理,还是先有了人的心理再有了人”这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上皮亚杰断了官司,那就是,以上皆非:有了动作,就有了心理。心理在行动中产生。(婴儿最初的动作是无意识动作)
所以亲爱的成人朋友们,我们保持心理健康的秘决一定存在于积极的行动中。
那么都有那些方面会影响到人的心理发展,简单的说,皮亚杰认为,一个孩子的身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和内分泌系统),一个社会环境(但孩子会主动吸收),一是经验(就是孩子对世界的经验),还有一个是平衡(平衡是种机制,平衡着身体、环境和心理经验三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