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和尚和腊八粥
(2011-12-22 14:13:08)
标签:
育儿 |
分类: 带孩子 |
苏州西园罗汉堂,迎门有一尊手执红布袋、挺着大肚皮、笑咪咪的和尚塑像,人称他是“弥勒笑佛”,也有人叫他“布袋和尚”。相传“腊八粥”就是由他创始的。
据说很久以前,苏州西园戒幢律寺来了个和尚,名叫阿二。他是从天台山国庆寺来的,年纪已经四十出头,腰圆臂粗,五短身材,身背一只红布做的乾坤袋。对当家师傅说:“小僧种田出身,不论何种粗活,都能应付,请当家师傅作主。”老当家看他身体结实,说话忠厚老实,心想斋堂正缺人手,何不派他去做杂务呢?于是阿二和尚便做了一名“伙头僧”。
阿二每天起早摸黑,挑水、淘米、汏莱、烧火,忙得团团转,一有空闲,还要到蔬菜园里除草浇水。阿二有个好习惯,每次烧火的时候,眼睛总是盯在稻柴上,只要发现稻穗头,都一粒粒拾起来,剥去谷壳,然后放在乾坤袋里;洗过碗淘过米,不肯立即拿水冲掉,先要淀一淀,慢慢地倒掉污水,把剩下的饭粒捞出来,摊在芦席上晒干,然后放在乾坤袋里;在地头上拾到一粒豆、一棵菜,也总是烘烘烤烤,统统放到乾坤袋里。这样日复一日,经过三年辰光,收集的五花八门的食物,少说也有两石半。
这年阴历十二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得道的日子。管钱粮的和尚也上大殿念佛去了,一时糊里糊涂,竟忘记开仓取米粮。没有米粮怎么做饭?阿二急得不得了。阿二前思后想,想到了身边的乾坤袋,他心里暗暗地想:把三年里积攒下来的多多少少的食物,一齐倒入锅内烧,不就解了这个无米作炊的燃眉之急吗?
“笃——笃——笃——”开饭的“云板”敲响了。五六百个和尚列队进入斋堂,心里都在想:“今朝是佛主得道之日,定有一餐丰盛的素斋好吃。”可是走进斋堂一看:“什么东西呀?粥不像粥,饭不像饭,菜不像菜!……”上口一吃,味道倒很好,特别开胃,个个争先盛添,恨不得连洗锅水都喝下去了。寺里老当家也觉得蹊跷,问阿二这是什么东西?阿二就原原本本告诉了老当家。老当家听后双掌合十说:“善哉!善哉!惜衣有衣,惜食有食,阿二积福,功德无量,真是可敬可佩可贺!”在场的和尚听了,一致公认阿二和尚烧的饭是“皆大欢喜”。众和尚商定,每年阴历十二月初八都要烧这种粥吃,以此纪念阿二和尚的惜食行为。这种粥后来连老百姓也烧来吃了,取名“腊八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