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柯乐洪《横穿克里塞——从广州到曼德勒》中译本中的译名问题

(2019-02-22 21:09:22)
柯乐洪《横穿克里塞——从广州到曼德勒》中译本中的译名问题
辛世彪
 

英国探险家柯乐洪(Archibald Ross Colquhoun, 1848-1914)的名著《横穿克里塞——从广州到曼德勒》(Across Chrysê: Being the Narrative of a Journey of Exploration Through the South China Border Lands from Canton to Mandalay)1883年在伦敦出版,次年获得皇家地理学会金奖(Founder’s Gold Medal of the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1884)。书中关于中国两广云南山川地貌、风土人情的大量描述,具有重要的历史、地理和民俗学价值。此书一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没有中译本,普通中国读者无缘读到。最近,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张江南先生的中译本(《横穿克里塞——从广州到曼德勒》,云南人民出版社2018年11月),可喜可贺!此译本有不少精彩之处,但仍有一些问题和错误,这里先举出部分译名(包括地名、人名)问题,希望作者修订时参考(以下页码都指中译本)。

柯乐洪《横穿克里塞——从广州到曼德勒》中译本中的译名问题

1. 原书中的Canton river,意思都是“西江”(在广西境内称“浔江”、“郁江”、“邕江”、“右江”等),但中译本几乎都译为“珠江”。译本第2页“前言”中第一处作“珠江”,第二处作“广东水道”,第3章第14页、第8章第34页、第11章45页、第20章第80页、第26章119页都译作“珠江”。已经到百色,开始陆路旅行了,还把这条江译作珠江!

2. 原书中的Ho-tau(Literally, “river-ferry."),应该是粤语“河渡”,书中都译为“河头船”,不确。英文解释很显豁,与粤语发音也相合。

3. 第1章第7页:“感谢亨利先生这位仁慈的美国使团官员”,原文:thanks to the kind offices of Mr. Henry, of the American Mission。同一个人在第5章第20页又译作“亨利神父”,原文Rev. Mr. Henry,此人就是《海南纪行》的作者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广州差会牧师香便文(Benjamin Couch Henry, 1850-1901),哪来的神父?

4. 第1章第5页:“领事休利特”,当时的广州领事中文名叫有雅芝(Arthur Rotch Hewlett, 1838-1902)。

5. 第1章第4页:“乔丹先生(Mr. Jordan) ”,就是著名外交官和学者朱迩典(Sir John Newell Jordan, 1852-1925),时任广州领事有雅芝的助手,后任英国驻琼州领事,驻华公使。

6. 第2章第9页:“洛克哈特(Lckhart)”,中文名叫骆克(全名Sir James Haldane Stewart Lockhart, 1858-1937),当时在香港政府工作。

7. 第4章第17页:“毕晓普•富卡尔(Bishop Foucard)”,Bishop不是人名,他是巴黎外方传教会的富于道主教(Bishop Pierre-Noël-Joseph Foucard, 1830-1889)。

8. 第13章52页:“位于东京湾的北河(Pak-ho)”,原文明明是“北海”(Pak-hoi),并不误,第16章的才是北河(Pak-ho or North river)。

9. 第15章第60页:大湾塘(Tai-wong-kong),应该是“大湟江”,这是桂平市江口镇的旧名,与Tai-wong-kong完全吻合。

10. 第18章第71页:shiu-chiu 是粤语“烧酒”,原文有解释(shiu-chiu, or heated rice-wine);sam-shu是粤语“三烧”,sam-chiu 是粤语“三酒”,原文有解释(sam-chiu, or “thrice fired”),这三个词都没有翻译。

11. 第21章87页:“平洞(Ping-tong)村”,应该是“平塘村”。“小村子双窑墟(Sun-on-hü)”,应该是“新安圩”(Sun-on-hü)。圩与墟同,广西地名多用圩。地图上有这两个地名。

12. 第25章112页:“九谷河(Kau-kuk-ho)”,应该是“九曲河”,原文有解释(river of nine turns)。地图上有这个地名。

13. 第32章154页:“广州附近的化州(Fa-yuen)”,应该是“花县(Fa-yuen)”,化州在粤西,距离广州好几百公里。



补充:

1. 译本第1卷第1章第4页的戈登上校,就是中学历史课本中提到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那个英国军官戈登(Charles George Gordon, 1833-1885),这里应该有注释。此人1860年来华,参与了占领北京与火烧圆明园的行动。又指挥雇佣的“常胜军”("Ever Victorious Army)在苏沪地区与太平军作战。1885年1月26日在非洲的苏丹喀土穆战死。

2. McCathy<第4页译为麦卡锡,第8页注释中成了麦加弟。应该按注释中的名字。Charles Wahab,书中译为“瓦哈卜”,但好几个地方写成“哈瓦卜”!Amongst the Shans书名,在“译者的话”中译为“在掸人当中”,在作者“前言”中又译为“在掸邦”。

3. “译者的话”第4页:那个澳洲出生的《泰晤士报》记者中文名叫莫理循(George Ernest Morrison, 1862-1920),也是苏格兰人。不该写成莫里森。

4. 第3章第14页:沿珠江一路广东和广西都讲广州话。“广州话”应该译为“粤语”,概念有大小,广西人讲广州话,不合逻辑。

5. 第10章42页“每天我们都经过一两个海关”,原文是:Every day we passed one or two Lekim, or Customs stations。海关是很大的单位,1882年时广东只有粤海关(广州)、潮海关(汕头)、琼海关、北海关四大海关。广西梧州关1897年设立,南宁关1907年设立。因此从广州到南宁只有一个粤海关,不可能每天都经过一两个海关。原文的Customs stations应该只是一些“常关”所属的关卡。Lekim应该是粤语“厘金”的发音。应为译为:每天我们都经过一两个厘金税卡(Lekim,即厘金)。

6.  第13章52-53页:把village school-house一律译作“乡校”,虽然古雅,但会让人误解为“乡里的学校”,原文明明是“村里的学校”。应该译为“村塾”。

7. 第16章第63页:“下午我们到达浔州府,一座县城,当地常称为桂平,这是它一个区的名字。”原文:in the afternoon we reached Tsun-chau-fu (Tsun-chau-fu), a prefectural town, often locally called Kwei-ping, from the name of its district. 应该是:下午我们到达浔州府城,当地常称为桂平,桂平是浔州府一个县的名字。

8. 第18章69页的语言部分有问题。pak-wa是白话,就是Plain speech。

9. Ko tik mai yau sha tsoi noi. 和Na ko mai yau sha soi noi. 意思都是“那个米有沙在内”(米里有沙子)。英文说The rice has sand in it. 如此显豁,怎么翻译成“米饭已经盛上”?哪来的米饭?哪来的盛上?

10. 第18章69页,原文abrupt vowel terminations 不是“高元音的入声韵尾变化”,而是“入声韵尾变化”。作者不懂语言学,把入声韵尾变化理解为元音韵尾变化。

11. 第18章69页who speak even the Mandarin with the harsh and nasal tones of their own dialect.指的是粤语里有-m尾韵和入声韵(入声调),前者如潭tam,音iam,这是普通话没有的。原文:In Kwang-si, again, the principal feature is the change of the abrupt vowel terminations as, loh, kiah, pih into the well-defined consonants k, p, t, as lok, kap, pit, a change that considerably facilitates the discrimina tion of the syllables. 这里指的是广西粤语中把(南系)官话方言中的喉塞尾入声韵一律读为清晰的-p,-t,-k尾入声韵。其实粤语几乎都是这样的。这里译者没有搞懂,也译得乱七八糟。

12. 第20章第84页注释6莫名其妙!柯乐洪的书1883年出版,马伯乐1883年才出生,柯勒洪关于道教的观点居然来自马伯乐?

13. 第22章90页:伶俐峒(Ling-le-tong),应该是“伶俐塘”。

14. 第22章90页:长塘墟(tsam-pan-hü),对音近似“长板圩”。八尺寨(pat-tai-ngan)音近“八大岩”。蒲庙墟(Po-mieu-hü)音近“破庙圩”。圩与墟同,广西地名多用圩。

15. 第23章108页:“我们看到一种皮毛非常破落的小马,看上去邋遢不堪,几乎只有十一手那么高,在缅甸没有人要。”原文:We saw some ponies of a very ragged, and wretched, shaggy-looking kind, few of them more than eleven hands, which in Burmah no one would own. 这里的eleven hands显然是“十一拃”(张开拇指和中指量到的长度),不该生硬地译为“十一手”,又不是股票。句子也欠推敲! 

更要命的是,“十一手”下面有一条尾注:“测量马高度的单位,等于4英寸或者10.16米。”1英寸= 2.54厘米,4英寸=10.16厘米,这是一拃的长度,居然写成了10.16米!

16.  第2卷第16章的Ti-tai不应该译为“提代”,应该是“提台”,就是提督,如同把道员称为道台,把总兵称为镇台一样。

17. 第2卷第21章455页:Lan-tsang Ping-po,应该是“澜沧平坡”。Mékong terrace 就是解释“澜沧平坡”,不必机械地翻译成“湄公河梯田”。

18. 第2卷第21章452页:“骑着马悠悠入漾濞江城时”,原文:Riding leisurely into Yang-pi,这章开头已经说清楚了他们雇了3头骡子,插图中也只有骡子没有马,何来“骑着马”?应该是:悠闲骑行进入漾濞城时。

19. 第2卷第21章455页:Lan-tsang Ping-po,应该是“澜沧平坡”。Mékong terrace 就是解释“澜沧平坡”。

20. 第2卷第24章476页:“僰属于居住在老挝的泰或者掸种族,其以不同的部落名称和不同的风俗遍布滇南和滇西南。”原文:The first (指Pai) belong to the Tai, or Shan race, inhabiting Laos-land. Disguised under a variety of tribal names, and with varied costumes, they are found all through the south and south-west of Yunnan. 这里的Tai应该译为“傣”,Thai译为“泰”,读音不同乃语言分化所致。如果指一个大的支系,Tai就是“台”,指整个“台语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