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和他的《语言学论丛》

标签:
人文/历史文化杂谈知识/探索 |
分类: 汉语方言学 |
林语堂和他的《语言学论丛》
辛世彪
提起林语堂,中国人认为他是文学家,西方人认为他是哲学家。也许很多人不知道,这位“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人,他的专业却是语言学。
林语堂(1895-1976),父亲是基督教牧师,自小在教会学校就读。1912年进入教会办的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学校任教。1919年秋赴美进入哈佛大学英文系,192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赴德国,先是到耶拿大学(Universität Jena)学习文学,后转入著名的莱比锡大学(Universität Leipzig)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
莱比锡大学从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一直是比较语言学重镇。当年青年语法学派(Junggramatiker)的主要人物布鲁格曼、奥斯托夫、莱斯琴、西佛士等人,都在这所大学。以后在这所大学学习语言学的名人有尼采、索绪尔、布龙菲尔德和林语堂。索绪尔在1878年21岁时以一篇“论日耳曼语元音的原始系统”名闻欧洲,后来成为现代语言学之父。布龙菲尔德博士毕业后,于1913年入莱比锡进修比较语言学,后来成为美国结构主义奠基人。尼采1865年进入莱比锡,1869年25岁时任瑞士巴塞尔大学古典语言学教授,后来成为悲观主义哲学家。
1922年,林语堂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比较语言学。这里丰富的中文藏书让他赞不绝口,并从这里开始研究汉语音韵学。1923年夏天,林语堂以《中国古代音韵学》(Altchinesiche Lautlehre)的博士论文获得语言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积极参与北大方言调查会的筹备工作。1926年任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这段时间一直研究语言学。研究的结晶集为一本《语言学论丛》,1933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此后他移居美国,便用他自小专长的英文写作,向西方人介绍中国文化去了。
林语堂这本《语言学论丛》收入三十二篇文章,但并不是他的全部语言学论文。以下是书中的文章题目:
古有复辅音说
前汉方音区域考
古音中已遗失的声母
支脂之三部古读考
燕齐鲁卫阳声转变考
周礼方音考
左传真伪与上古方音
汉字中之拼音
读汪荣宝“歌戈鱼虞模古读考”书后
再论歌戈鱼虞模古读
答马斯贝啰论《切韵》音
珂罗倔伦考订切韵母隋读表
闽粤方言之来源
关于中国方言的洋文论著目录
印度支那语言书目
研究方言应有的几个语言学观察点
北大方言调查会方音字母草案
方言字母与国语罗马字
汉字索引制说明
汉字号码索引法
末笔检字法
图书索引之一新法
新韵建议
新韵杂话
分类成语辞书编篡法
编篡义典计划书
论翻译
关于译名统一的提案
论注音字母及其他
国语罗马字拼音与科学方法
辜恩的外国语教学
以上文章题目中,马斯贝啰即法国著名汉学家兼东方学家马伯乐(Henri Maspéro, 1883-1945),珂罗倔伦即瑞典汉学家高本汉(Klas Bernhard Johannes Karlgren, 1889-1978),他们曾经在学术上有交往。
林语堂是牧师的儿子,但是自上大学以后逐渐倾向人文主义,一生大部分时间都相信人的理性足够改善自己及改善世界。但是随着思想的深入和阅历的积累,他对人文主义渐生怀疑,晚年重新回到基督信仰。他说:“现在我不再询问有没有一种能使那受现代教育的人得到的满足的宗教。我的搜寻已告终结,我已回到家中了。”(林语堂《我的信仰》)
补记:从林语堂《语言学论丛》收入的三十二篇文章看,他的研究方法遵从历史语言学的传统,重视活的语言和方言,重视语言比较,但他的研究水平实在让人不敢恭维,不要说很难看到当时外国汉学家的影子,如马伯乐、高本汉,就连中国学者的水平也达不到。
林语堂的博士论文是跟德国汉学家孔好古(August Conrady,1864-1925)教授写的《中国古代音韵学》(Zur altchinesiche Lautlehre, Leizig, 1923),一直没有找到,谷歌图书中有,却无法读到。这本论文很少有人引证或提起,想来水平不会高。林语堂后来转向文学,看来转得好、转对了!毕竟人各有长短,在语言学才能方面,他实在无法与赵元任、李方桂这些人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