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雁门关千年烽烟镇边祠山河无恙(山西自驾游-----雁门关)

(2025-06-25 09:08:53)
标签:

历史

文化

军事

教育

雁门关千年烽烟  镇边祠山河无恙

时间:2025420

 

天幕晨曦,从太原驱车北上,导航至“雁门关北门游客中心”沿二广高速穿行于吕梁山脉的褶皱间。晨中,黄土高原的沟壑若隐若现,过忻州后山势渐陡,代县地界的烽燧遗址零星掠过车窗。2小时后,“雁门关”三字赫然跃入视线——这座“中华第一关”扼守勾注山险,如巨鹰展翼镇守晋北咽喉。景区停车场距主关尚有3公里,换乘摆渡车盘山而上,窗外残长城如苍龙游走,春寒料峭中,风里似裹挟着金戈铁马的嘶鸣。  

雄关漫道:铁血长城与诗魂碑林踏入明月楼城门,瓮城石壁上的箭痕与刀凿犹在。登临关城,东西两翼长城沿山脊延伸至天际,条石垒砌的墙体覆着薄霜,垛口处北风呼啸,恍惚间似见李牧拒匈奴、霍去病扬鞭、杨家将血战的剪影。导游遥指“雁塔”方向:“雁门山形如大雁南归,故得此名,但古时飞雁需绕关三日方能过,足见地势之险。”天险门与地利门两座瓮城互为犄角,门洞青石沧桑悲壮。令人动容的是李贺《雁门太守行》诗碑,“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墨迹在苍茫山色中更显血色壮丽

隘口烟火:古道车辙文明迁徙跨过“三关冲要无双地”的鎏金匾额,夯土城墙的肌理渗出铁锈与松脂的腥甜。明代车辙在青石板上蜿蜒成河,青石板突然变得鲜活。恒山余脉在蒸腾的热浪中幻化成青灰的潮水,十八道隘口犹如被巨斧劈开的伤痕。抚摸“地利门”的包铁城钉,忽有胡笳声裹着昭君泪与杨家血扑面----那是卫青的战马踏碎的冰凌,还是李广的箭镞卡在垛口的残响?当斜阳为镇边祠的飞檐镀上血铜色,恍见武则天亲题的“天险”二字,原是刻在大地上的青铜符咒,每个笔画都藏着未破译的兵法密码。抚摸着城墙上凹凸不平的砖石,那上面的箭痕弹孔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当年战争的激烈与残酷

归程回望:夯土残墙烽燧残影西侧城墙上保留着的古代火炮口,更是让人感受到了雁门关曾经的军事威严。走进瓮城,里面的关帝庙香火旺盛,庙前的雁门关分道碑原碑,见证了这里曾经作为交通要道的繁华。穿过关城,沿着古长城徒步前行,这段保存完好的夯土长城鲜有游客,显得格外宁静。站在烽火台遗址上远眺,左手边是雁门山嶙峋的峭壁,右手边则是代县平原的美丽风光,天地辽阔,正午雁门突然显露出它最暴烈的温柔:残阳如血浸透三十六里围城,每一块城砖都开始蒸腾金戈铁马的记忆

不知不觉已到中午,来到边贸街,这里仿佛穿越回了古代的茶马互市时期。12:20下山至景区美食街,选了一家挂着“戍边人家”木匾的小店。点一碗热腾腾的刀削面,蜂窝状面卷浇上羊肉臊子,筋道爽滑;配一碟代县腌酸菜,酸辣解腻。

这次雁门关之行,让我穿越时空,领略了千年雄关的魅力,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那些古老的建筑、动人的故事,都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深处,成为我人生中一段难忘的经历。忽然读懂王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孤勇——这屹立2500年的雄关,何尝不是一首刻在山河之间的史诗?

下山后,驾车往下一站,应县木塔。  

 

2025.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