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命》签售会在上海举行

标签:
文化 |
分类: 动态信息 |
《胎命》签售会在上海举行
在《胎命》签售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朋友,下午好,感谢各位在百忙之中来参加《胎命》新书的签售会。除了上海的朋友,还有专程从外地,如广东、四川、江苏、浙江赶来的朋友。
感谢梁天兰师母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国际书号。大陆出简体横排版,台湾出繁体竖排版。广东梁伯赢先生参加了台湾版的校对。
感谢我的女儿、女婿为本书的出版全过程负责,并提供资金上的支持。
所有需要感谢的朋友,在本书的后记中都一一列出。
最后要感谢“雷门易”公众号“雷掌门”雷磊先生,为我们提供这个美好的环境,谢谢!
写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弥补命理文化历史断层,也就是文化断层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命盘架构”问题,究竟只是四柱,还是应该加上胎元、命宫、身宫,成为七柱。
这里首先要说明一个问题,否则可能会引起误解。这本书不是说四柱不对,不能用。年月日时形成四柱,是命盘最基本的架构。梁湘润老师认为:八字之起例(即四柱)是属于基础组合,至于命宫胎无,则是月时动态五行,批八字,不批流年,可以不用命宫,批八字,亦批流年,则须要用命宫。
也就是说,一般批命,四柱也可以了。但如果深入到大运流年的层面,必须加入胎元、命宫身宫。胎、命、身是从月柱和时柱,延伸出来的重要架构。
因此,强调四柱是命盘架构的“标准模型”,是“大道至简”,认为运用七柱论命是“死执旧法”,等等的一些说法,显然是有问题的。
我在书中用太极拳做比喻,正宗的太极拳一般是88式,但后来国家为了推广太极拳,推出了24式。因此,24式也是太极拳,但叫“简化太极拳”。同理,四柱命盘,是命理学,但属“简化命理”,我称之为“后子平法”。因为从徐子平到万育吾,都是讲胎命的。民国大家袁树珊先生对“四柱”的架构说过四个字:“最便初学”。
我和各位一样,开始都是从四柱论命起步,并不知道有七柱一说。但近几年来接触到一些疑难案例,尤其是重疾癌症、突发死亡的案例,用四柱就无法解释了。
2014年,上海滩上一位颇有名气的梅花易数的同道突然去世,年仅40岁。他自己事前没有能看出来,他太太是我女儿的大学同学,找他的师傅,一位在大陆很有名气的大师看,也没有看出来。后来找到我,开始用四柱,也觉得无法解释,于是加上胎命身,大凶就完全能解释了,即包括胎命在内,出现了很凶的一个指标----“无限循环暗带”。在本书第260页“我重视胎命自此案例开始”,介绍了这个案例。
2018年,我太太突然因胃癌去世。过去几次用四柱为她看,觉得这步运是“月德贵人”,应该没事。话要说回来,做我们这行的,对自己至亲的人,是不会往最坏的方面去推测的。而且她平时的健康状况看起来要比我好得多。她突然发病,令我根本不敢相信。她的主治医生,中山医院刘天舒主任也喜欢研究命理学,从2017年起就经常为我提供研究案例。刘主任对我说,你为什么不用七柱再看看呢。结果排出七柱命盘后,发现又是包括胎命在内,出现“无限循环暗带”,胎、命、身三柱均遭受无限刑冲。本书第265页介绍了这个案例,标题为“椎心之痛”。
太太的突然去世,我自己没有事先排出七柱作出预判,一直在深深自责。这样的悲剧是不是可以预警呢?这是促使我发心写这本书的原因之一。书的最后照片部分收录了我和太太的照片,也是对她永久的怀念吧。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个时期以来业界出现了对七柱论命提出异义的意见,我和陆致极先生不同意见的争鸣公开化。不过可以告诉大家,我和陆先生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沟通,这本书出来后,第一时间快递给陆先生。昨天我们还微信沟通,陆先生说:祝售书会愉快。我回复陆先生:谢谢,得陆兄鼓励写此掘作,望不吝赐教。
近年来一批古籍问世,发现从命理学最早的著作《珞碌子消息赋》起,历经唐代的《李虚中命书》,宋代的《五行精纪》、明代的《三命通会》《命理正宗》等等这些里程碑性质的经典古籍,都有胎元、命宫的介绍。到了近代,民国大家袁树珊、林庚白、徐乐吾等都是讲胎元或命宫的。民国大家之一的韦千里先生,年轻时出版了清初陈素庵的《命理约言》,他开始是反对用胎元命宫的,但到了晚年,韦千里先生发现自己的错误,在他79岁时(1980年)出版了《命理正宗》,这本古籍的第一句话,就是“安身命宫”。
可是到了文革以后,大陆命理学兴起,命盘架构只知道是四柱,不知道有胎命一说。甚至把四柱说成是“标准模型”。至今未能走出这个模式。还有些朋友,包括一些知名研究者,推崇《命理约言》为精读本,教科书,居然认定,胎命到了近代早就被扬弃了,这完全是对历史的无知。
这本书的前半部分,即一、二、三部分,介绍了从唐宋到明清,到民国,凡是命理学的“通论性”著作,无一不是将胎命纳入命盘架构的。
至于民间,含“盲派”的著作,胎元、命宫、身宫的运用更是十分纯熟。这就是“书房派”和“江湖派”在实务上的重要区别。我今年春天到巴蜀游学,历经宜昌,重庆、成都,乐山,与当地的一些同道当面切磋,几乎都是用七柱论命的。书后有照片为证。
这本书的第五部分“文化断层”,就是研究到了文革后,怎么会从原来的六柱七柱,简化成了四柱,而且成了“标准模型”的呢。这个过程,书中都有详细的介绍,不展开了。
四柱和七柱,并不是简单的“架构”问题,实际是千年以来无数前辈先贤,所研究的成果被曲解、被否定了,命理学出现了严重的历史文化断层。就实务而言,直接影响到了命理学预测的准确性,尤其是重疾癌症,突发性凶灾。而现代人最关心的,恰恰就是健康,会不会生癌,会不会有意外凶灾。这本书最后两个部分的案例,基本都是涉及癌症死亡的大事,这些案例充分说明,胎命身宫受到严重刑冲,是导致癌症、突发死亡的重要指标之一。
书中最后一个案例很有意思,是我中学同学,叫徐锦城,现定居美国新泽西州。前年患上舌癌,后转移到淋巴,已属晚期。美国医生对她判了死刑,死马当活马医。她自己十分悲观。但通过对她的命盘研判,我认为她挺过2018年就不会死。后来果真是这样,现在病灶基本消失,活得好好的。这个案例是我和她一年多的微信往来的真实纪录。
判断癌症死亡必须命局、大运、流年三个层面一起看。之所以判断她不会死,因为她的命局还是相当好的,基础厚实;所遇到的大运,也不是一步最坏的大运。吉凶相抵,吉还是大于凶。
其实生癌不一定死亡,加上现代医学的发达,癌症的死亡率会逐渐下降,生存率会逐渐提高。而命理学应该、也能够从术数的特殊角度,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
个人希望,当积累了大量这类案例后,有可能形成大数据,对癌症及突性死亡,从命理学的角度提出预警和防范的信号。
上个月应德国钮伦堡大学国际人文学院,著名汉学家朗宓榭教授的邀请,去那里进行了一次学术交流,介绍了命理学“文化断层”,及我们所进行胎命研究成果。得到朗教授和美国、瑞士、俄罗斯、捷克、波兰等外国访问学者的肯定。
他们研究的总课题,就是中国命理学,当前的分课题是:命运、自由、预测及规避应对策略。认为命运是客观存在,但不是一成不变,存在着一定的变化空间(自由),而关键是对吉凶,能够提前进行比较客观、准确的预测,从而在有条件的范围内,有针对性地制定规避的办法。
在“预测”方面,他们十分认可中国的命理学,认为中国命理学研究,历史文化悠久,形成一整套经过验证的法理体系,而推理的逻辑性是规范、严谨的,有着相当的可信度和参考意义。德国政府为这项研究十年间投入2100万欧元。可能是因为“语境”和“思维方式”不同的关系,他们到现在只是停留在理论和历史的研究层面,在预测的实务研究方面的水准相当有限,因此才会有这次邀请。德国学者希望与中国的研究者合作。与我一同去的上海社会科学院的领导愿意在一定层面推进这项合作,助推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工程。
我相信,中国命理学必定会走出国门,显示出中国文化的非凡魅力和软实力,助推国家提出的“文化自信”。
在“后记”中我写了一段话,引用了钱穆大师所写的对联:“尘事无常,性命终将老去,天道好还,人文幸得绵延”。意思是,人总是要老的,这是历史的规律,但作为诠释天道的文化,会一代一代人接力下去,生生不息,绵延不绝。
今天很高兴来了那么多的年轻人,中国命理学后继有人。
最后,因时间关系,对阅读这本书,作三点提示:
第一,建议采用海南王咸炽先生开发的“吉祥号”七柱排盘软件。这是软件是在我的指导下,他经过一年的努力开发出来的。书中的所有案例排盘,都是通过这个软件出来的。如果不用这个软件,我书中的案例很难看懂----“这一柱是从哪里来的”?如果自己推断,不仅花费时间,容易排错,而且拱夹暗带,刑冲合会,很容易漏看。
第二、介绍案例中用得比较多的一个论断大凶的指标----“无限循环暗带”,属于特殊的拱夹暗带现象,所形成的最凶的一种刑冲。“四联组合”及以上。
第三、特别注意第159页起的“文化断层略述”。对整个法理体系的文化断层作了比较全面、简洁的分析和介绍。有法理体系(河图、纳音)、命盘架构(七柱)、论命的三个层面(大运流年含流月)、论断系统(书中介绍了9个,实际应是15个左右,比如命局、大运、流年、流月,既是论命的层面之一,也各自是单独的论断系统),及方法论(多视角、加减灾福)等五个方面。这实际上是个人认识到的,整个命理学知识体系的大架构,如果只是零敲碎打,要入门有难度的。
书中介绍了“文化断层”,可也以看作是当前命理文化的薄弱环节,主要有三项:纳音五行、命盘架构、大运流年。《胎命》这本书,初步完成了命盘架构的研究。下一步的研究是纳音五行。
我今年73岁了,计划在研究有了初步成果后,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举办最后一期研习班,向有学习需要的朋友,将整个架构体系作一个全面的介绍。
有需求的朋友,可以先加入“梁湘润禄命文化研究会”,与王化斌秘书长联系预约。
书中存在的不足,包括有一些错字漏字,请各位不吝指出并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