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马学庆
马学庆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297
  • 关注人气:7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行散记】之二:围城——山海关随想

(2010-09-09 17:31:46)
标签:

游牧民族

农耕

清兵

努尔哈赤

山海关

旅游

分类: 【游遍天下】

【北行散记】“大漠炊烟”系列之二:

 

 

——山海关随想

【北行散记】之二:围城——山海关随想

 

“城内的人想冲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在山海关通关文牒更换处,想起了著名文学大师钱钟书先生《围城》中的这句经典。站在山海关的城头回眸,大明的灯火在硝烟中摇曳,满清的铁骑在空旷的历史回音中,留给世人太多的感叹。

“清兵入关”中的“关”,指的就是山海关。一座山海关的历史,又何尝不是“出城”与“入城”的故事呢?关外的游牧民族想进来,关内的农耕民族想出去。在这一进一出的过程中发生过多少故事,恐怕没有人能够说清。

山海关,是明长城东部的一个重要关隘,位于今河北秦皇岛市。明洪武十四年(1381),大将徐达选中设山海卫。“枕山襟海,实辽蓟咽喉,乃移关于此,连引长城为城之址”,由于地势险要,素有京都锁钥之称,被称为“天下第一关”。

我常常想,如果没有长城,汉民族的民族性中会不会多一些进取、冒险的因素,而满蒙等游牧民族会不会多一些内敛和含蓄?长城,是横亘在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一道难以逾越的高墙,在一定程度上,它阻碍了民族间的交融,甚至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品性。无论我们对长城有多少成见,都不能不为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在抵御外来侵袭时所表现出的智慧、坚韧与魄力所折服。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数千年一脉相承,从未断绝,因为,中国有长城。

长城的坚固程度同农耕、游牧民族间对抗的激烈程度成正比。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中原经历连年战乱,百废待兴,无法阻挡胡人的大规模入侵,所以他才不惜举天下之力修筑长城。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修长城发生在明代。朱元璋虽然率领农耕民族将成吉思汗的子孙赶回大漠,但双方基本上还是处于一种势均力敌,又虎目相视的程度。修筑长城,退可保境安民,进可挥戈北上,使自己牢牢地把握了外交的主动。明代以后,蒙古势衰,跟此有一定关系。

上将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孙子眼中最高的战争法则。长城正体现了这一伟大的思想。林胡、匈奴、突厥、成吉思汗的子孙、努尔哈赤的铁骑……再凶悍的游牧民族都无法蔑视长城的存在。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绵延一万多里。从春秋争霸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再到大明王朝,一道长城阻止了多少战争,减少了多少杀戮,没有人能够说清。没有战争和杀戮便没有积怨和仇恨,中华各民族间之所以能够和平相处,日渐交融,亲如一家,长城功莫大焉。

如今,站在山海关城头,眼前人流涌动。我无法从服饰上区分出谁是蒙人,谁是满人,谁是汉人。大家都是一样的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几千年的对抗之后,已经交融为一体,同属炎黄子孙。

山海关,这片热土在“出城”与“入城”间,承载的东西实在太多,也太过厚重。袁崇焕大败努尔哈赤;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庚子”国变八国联军炮轰澄海楼;直奉两系军阀大战;长城抗战第一枪等等,都发生在这里。解放战争时期,东北野战军的大部队也是由此入关,拉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座山海关几乎浓缩了整个东北的历史,整个华北的历史。它甚至浓缩了大半个中国的历史。

“曾闲山海古榆关,今日行经眼界宽,万顷洪涛观不尽,千寻绝壁渡应难”。山海关,万里长城第一关,已经凝固成一种象征。我怀着一颗虔诚的心而来,不带任何遗憾而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