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印象(3)小桥·流水·人家

标签:
通济桥小桥古桥河港茅盾乌镇旅游 |
分类: 【游遍天下】 |
乌镇水乡,水乡乌镇。“吴水依依吴水流,吴中舟楫好夷游”,小桥、流水、人家,在乌镇被演绎成一个精致的人间梦境。
风声、 橹声;水流声、叫卖声……乌镇是水哺育长大的,面对大自然这九曲回肠的地域组合,乌镇人并不是用精卫填海的办法,来改变千姿百态的河湖港汊,而是用座座桥梁,把大家相亲相爱地连在一起。
走进乌镇,船游于水上,人行在街中,到处都是桥的身影。多孔拱桥、砖砌洞桥、平式木桥,或飞越于河港,或盘旋在要津,或横跨在街面,或点缀着园林,南塘桥、雨读桥、宋家桥、蚕圣桥……。最能体现古镇神韵的当属两座直角相连的古桥——通济桥和仁济桥,无论你站在哪一桥,均可透过桥洞看另一桥,故有“桥里桥”的称誉。穿行在河港水巷之中船也悠悠,人也悠悠,桥的影子已在桨的“咿呀”声中埋进了水里。静默的河被搅动了,涟漪如破碎的梦幻四散而去,桥总是与两边长长的廊棚紧抱在一起。桥上的藤蔓在水巷里摇曳,桥两边岸柳垂丝,仿佛它挂起的是古镇的动感,飘逸着古桥的生命韵律。
据载乌镇桥梁最多的时候达150多座,有百步一桥之说。陈年的桥上,走过太多的文人骚客,经历了太多的岁月风雨,留下了太多的传说故事。“古桥的灵魂藏得到底有多深?”桥也无言,人也无语。通济桥历史上曾是苏杭间的粮船通道,多少年来“天下粮仓”的船船金谷白米从这里运向四面八方;仁寿桥北堍正对横街,往西不远就可看见茅盾的故里;应家桥头一位卖茶老人曾救过茶圣陆羽一命,后得其亲制“清心茶”流传于世……乌镇的桥就这样连着悠远的岁月,从过去延伸到了今天,像一把钥匙开启着乌镇走向外面世界的大门。
乌镇是水的世界,京杭大运河横穿南北,附属的条条水道通往镇子的四面八方,像透亮飘柔的带子,铺过石街、铺过河埠、铺过水阁、铺到家家户户的堂前屋下,铺向田野。一路不知吻过多少岸边的绿墙,也不知抚过多少岸边人的甜梦。浮在水面上的一群群鸭子,像是零落在碧水里星星点点的白莲花。顺着流水轻轻飘动。远方飘来的渔舟,划过水面留下层层波浪,渔人唱着歌谣掠起一岸白鹭……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西风做意送行舟,帆饱清淮碧玉流。”……乌镇的水是灵性的水,是感性的水,滋养着乌镇的风物和独特的水性文化。孔桥石径,碧水轻舟。吴侬软语中,好一派物我相安的和协与安宁。久居喧闹都市的现代人,面对这片宁静之水,心里各种欲念都会淡然隐去,剩下的,唯有对这醇美空灵境界的向往。
水阁,是其他小镇所没有的临水建筑,由此又被称为“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由于河湖的阻隔,使乌镇避开了历代兵燹战乱,保存完好的水镇建筑,越发显现出它独特的韵味。茅盾曾在《大地山河》中这样描述故乡的水阁:“……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那就是水阁的门),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唉乃,飘然而过……” 千百年来,乌镇民居临河而建、傍桥而市,岸边的人家,真正是枕水人家。打开窗便是小河,据说多数人家,翻开厨房的楼板,便是河水。生活在这里的人家,每天开窗便看见潺潺的流水,迎面都是拂柳风,坐可观古镇风光和无数的游人。人在画中活,不过是如此。明月装饰了他们的窗户,他们装饰了游人的梦。
乌镇如画,江南的封面。“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小桥流水人家”依然是江南水乡中的一幅风景,历史和情感的长卷,和谐而自然。
乌镇图图(系列多图):乌镇之行1——西栅景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d6a4630100dml5.html
乌镇图图(系列多图):乌镇之行2——东栅景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d6a4630100dml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