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千古吕坤(上)明代廉吏

(2007-04-16 23:46:14)

主持人:
    宁陵,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人才辈出。471年前,一位哲人在这片热土上诞生了,他,从宁陵走出,走向京城,走向陕西、山西、山东;他官至中央,为民爱民,是一位海瑞式的清官;他是中原名儒,所著《呻吟语》到21世纪已被翻译成20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发行。他,就是明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吕坤。
解说:
    吕坤,字叔简,号新吾,自称抱独居士。明世宗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生于河南省宁陵县。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考中进士,初为山西襄垣知县,因政绩卓著,后历任吏部郎中、山东右参政、陕西右布政使、山西巡抚、佥都御史、中央刑部右侍郎和左侍郎等。明神宗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六月八日,卒于宁陵故里,终年八十三岁。
    采访:吕坤后人吕益忠:2、谈谕葬,当时墓地的情况、破坏。
    历史总是在曲折中前进。今天,在县政府和吕氏宗亲的共同努力下,位于宁陵县阳驿乡吕坟村的吕坤墓,已经按照明朝皇帝敕修时的规模恢复了原貌。新的山门牌坊、捐款功德碑、石兽等气势恢弘,在墓地周围成片的松柏、新修的通往墓区的宽阔柏油路面的映衬下,显得肃穆而整洁。
    据说,从埋葬到现在,吕坤墓从来没有被盗过一次。他的后人讲,倒不是墓被看护得好,而是这位官至中央的大员生前实在太清廉,埋葬时极其简朴。吕坤临终遗命:“衣衾仅周身,不重袭,不斂含,一毫金珠不以入棺,不动鼓吹,不设宴饮。风水、阴阳、僧道家言一切勿用”,以致于盗墓贼都懒得光顾。
    采访:商丘巍巍:2、谈吕坤是清代官员的榜样。
    从38岁考中进士,到61岁归隐故里,吕坤在明朝的中央和地方任职23年。他在自撰的《墓志铭》中写到:“非日用不谈,......非切民生国计不讲。”因在位时谋求实政、以民为本、清正廉洁、刚直不阿,吕坤被称为当时的“天下三大贤”之一。
    吕坤曰:“富民为王道之首务也”。初入仕途,在山西襄垣任知县,《明史》卷二二六本就称其“有异政”,人民安居乐业。当地老百姓为他修建了祠堂,在调离到大同县任职临走之日,尽管下着纷飞的大雪,当地的群众在泥泞中为吕坤送行了几十里地。在山东任右参政时,他又多处设立社学,创立抚养鳏寡孤独残疾人的冬生院。
    采访:张民服:2、谈民本思想与今天的以民为本很有源源。
    采访:北京王国轩:1、谈以民为本的红线,心肠,和谐。
    万历五年,即公元1576年,吕坤调任到大同做官。吏部王家屏为自己姐夫犯的命案说情,吕坤不惧怕权贵,没有丝毫犹豫的将他拒绝了,说“狱已成,不可反。”时人也因此称吕坤为“天下第一不受嘱托者!”。
    采访:复旦大学教授马涛:2、“以理抗势”的意义。
在为官从政期间,吕坤根据自己的从政经验编写了《实政录》一书,成为地方求治的良规,被官员奉为学习的楷模。直到今天,这本书的内容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采访:复旦大学教授马涛:3、《实政录》的现实意义。
    采访:香港谢扬:3、研究吕坤,学习他的什么?
    吕坤生活的年代正是明代的中衰时期,当时外有倭寇,内有奸臣,明王朝的崩溃趋势已经形成。正如吕坤所言:“民心如实炮,捻一点而烈焰震天;国势如溃瓜,手一动而流液满地矣。”明朝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四月,在中央担任邢部左侍郎的吕坤冒死向神宗皇帝上疏《忧危疏》,直陈天下安危,百姓冷暖,形容当时的老百姓是“冻骨无兼衣,饥肠不再食”,揭露和抨击明王朝设立的科税重赋,并向朝廷发出奸臣当道、忧贻他日的警告。
    采访:张民服:1、谈吕坤对当时局势的认识,及想以本人力量改变大厦将倾的局面。
    吕坤在《忧危疏》奏章中对万历皇帝也严加指责:“陛下不视朝久,人心懈弛已极,奸邪窥伺已深,……章奏不答,先朝未有。”“君欲富则天下贫,天下贫而君岂独富?……” 【加字幕】吕坤在奏章中劝神宗励精图治,言词慷慨激昂,忧国爱民之情溢于言表。然而,奸臣当道,吕坤遭到了张位、戴士衡等的诬劾。
主持人:
    满怀忧民救国热情的吕坤看透了朝廷的黑暗和无所作为,已经六十二岁的他愤然称病辞朝,回到了宁陵的家中,结束了他23年的做官生涯。那么回乡后的吕坤,晚年是如何度过?他的学术著作又是怎样完成?后人对他的研究又是如何呢?欢迎收看《千古吕坤》下集:中原名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