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在商丘市宁陵县城西南20公里有一个普通的村落——己吾城,在今天看来它与其他村落并无太大的差异。然而,在历史上它却是战略之要冲,兵戈铁马,一代枭雄曹操在此树“忠义”大旗首倡义兵,拉开三国争霸之序幕;“一吕(布)二赵(云)三典韦”三国武将排名靠前的猛将典韦,己吾城是他的故乡,青年时他“追虎过涧”,三救曹操于生死之间,曹操“闻韦死,亲自临哭之”......己吾城古时又是富庶之地,灵韵滋润,人才辈出,大汉名吏张迁成就千古隶书经典范本“四大名品”之一《张迁碑》;清朝时,一代理学大家、中原名儒,被后人诵为“天下文官祖,三代帝王师”的汤斌埋葬在这里。日前,记者深入己吾城,去探寻千年风云在这里留下的历史文化印痕,去发现物华天宝滋润的这方灵土传承的大汉风韵、清朝遗风......采写出“风云千载话己吾”系列。今天刊发系列文章之一《名吏张迁和大汉风韵〈张迁碑〉》,一起去感受汉朝大一统时代的历史变革和书法文化风韵......
张迁是汉朝的人,《张迁碑》是汉朝的碑。
《张迁碑》并不是张迁写的碑,《张迁碑》是为记述张迁的功绩时人给他立的功德碑。
没有张迁便没有《张迁碑》。
张迁是宁陵的人,《张迁碑》是今存放在山东的碑。
张迁因碑而流芳千古,《张迁碑》因张迁魂聚灵性,是至今研究大汉风韵、学习汉隶的书法经典。
汉代名吏张迁:乱世中构建和谐社会
己吾城,该村为古己吾县城。东汉永元十一年(公元99年)置己吾县,辖大棘乡、直阳乡,属陈留郡。当时这里是陈、楚之地,风俗以己吾为美称,陈王便命名称己吾县。郦道元《水经·阴沟水注》对己吾城的记载:“《陈留风俗传》曰:县,故宋也,以成、哀之世户至八九千,冠带之徒求置县矣。永元十一年陈王削地,以大棘乡、直阳乡十二年自鄢隶之,命以嘉名曰‘己吾’,犹有陈楚之俗焉”。晋朝初年废。东魏复置属,南兖州马头郡。北齐又废,归属下邑(夏邑),己吾城之名沿袭至今。据了解,现在宁陵县黄岗乡己吾城村,面积0.25平方千米,1200多人。

今日的己吾城一片祥和、静谧
张迁,东汉年间生于陈留己吾城,字公方,自幼秉赋聪慧,而且多才多艺。据清宣统三年《宁陵县志》记载,东汉末年他在河南任谷城长(谷城在今河南洛阳市西北,“城”为二等县,“长”相当于今天的副县级县长),勤政爱民,对于犯罪的人以德感化他,对于年纪大的老人使其安享晚年。在张迁任职期间,谷城可以说是社会和谐,道不拾遗,一派祥和社会之景观,为世人所称颂。
但是东汉末年,豪强地主大量兼并土地,致使大批农民沦为奴婢或徒附(农奴),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由于政治黑暗,官场腐败,土地高度集中,农村经济凋蔽,广大农民苦不堪言,不断举行起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至初平三年(192年),在农民斗争蓬勃开展的基础上,巨鹿(郡治瘿陶,今河北宁晋西南)人张角等领导了反抗东汉王朝的全国性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战争。也正是这场战争风暴,让谷城的老百姓对张迁感恩戴德,因为他保卫民众、护城有方,使谷城的老百姓免去了战火之灾。
当时,张角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后汉书·皇甫嵩传》)为政治口号,36方几十万义军同时举事,声势浩大。因起义军以头裹黄巾为标志,史称“黄巾起义”。起义之初,义军节节胜利:河北黄巾军生擒皇族安平王刘续、甘陵王刘忠;南阳(郡治宛,今河南南阳市)黄巾军斩杀太守褚贡,围攻宛城;汝南(郡治平舆,今河南平舆北)黄巾军败太守赵谦于召陵(今河南漯河市东北);广阳(郡治蓟县,今北京市西南)黄巾军攻杀幽州刺史郭勋和太守刘卫。其时,黄巾起义军调集大批精锐部队围攻谷城,张迁带领军民同仇敌忾,同起义军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坚持数日,起义军伤亡惨重,遭受严重挫折,久攻谷城不下,于是撤退。
为镇压义军,灵帝下令大赦党人,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在军事上则动员全国兵力,先后启用外戚何进、左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儁、北中郎将卢植、曹操、董卓等分头进剿,最终平息了起义战争。中平三年(186年),张迁因为守卫谷城、抵抗起义军有功,被升迁任命为荡阴(今河南省汤阴县)县令。由于勤政爱民、政绩卓著,在他离任的时候,谷城百姓哭泣挽留未成,满街巷烧香为他送行,久久不能离去,这种感人的场面实是罕见。故吏韦萌等为追念张迁的业绩,士绅们即开始捐资为其刊石立表纪之,碑上记载了张迁的政绩,这就是著名的《张迁碑》。
据了解,目前己吾城有张姓人家300多人,都为汉朝张迁的后人,他们说起自己的先人,颇为自豪。在村民张世诚家里,记者还看到了颇为爱好书法的他临摹的《张迁碑》的书法印张。

宁陵县史志办主任刘振海赴山东泰山拓取的《张迁碑》拓片(碑阳、碑阴)
《张迁碑》:研究大汉风韵的珍贵实物资料
秦汉文化有一种恢宏的气度,就汉代而言,汉赋、汉画、汉隶最能代表这种恢宏的文化精神。隶书是中国文字的五大字体之一,它产生于秦汉之交,成熟、流行于东汉。汉隶石刻存世数百件之多,其中《张迁碑》是世人公认的上乘之作,是中国历史上隶书书法影响最大的“四大名品”之一。
据宁陵县史志办主任刘振海介绍,《张迁碑》不知何时埋于土中,明初山东东平农民犁地时出土,由官府移置州学,立于东平儒学明伦堂前。建国后,在东平县政府院内建亭一座,立碑于内。1966年移至泰安岱庙炳灵门,外置玻璃罩加以保护。1983年10月移泰山岱庙碑廊保存至今。刘振海说,《张迁碑》因出土于明初,故欧、赵、洪、郑诸录均未载,最早著录见于明都穆《金薤琳琅》。清初顾炎武《金石文字记》疑其为后为摹刻。但大多数学者认为,从风格特征及此碑朴茂端庄的气息来看,此碑非汉人所不能,而且风化剥蚀的自然现象也并非后人摹刻所能及,当为原作无疑。
《张迁碑》全称为《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二月立碑于无盐(今山东省东平县)境内。碑高2.92米,宽1.07米。碑阴三列,上两列各19行,下列3行,刻有捐钱人题名和钱数。碑阳隶书15行,满行42字,共567字,字径3.5厘米。碑阴刻立碑官吏41人衔名及出资钱数,共3列41行323字,隶书,字径3.5厘米。额篆书“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2行12字,字径9.5厘米。书体意在篆隶之间又能有意曲屈,似汉印之缪篆。12字分两行而无列,布局紧密大小错落,浑然一体,或挪让、或盘曲、或长短、刚健有力,实为额中之妙品。
《张迁碑》是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作品,是汉碑中书法艺术水平极高的代表作之一,多为后人效仿。明代书法家王世贞《龠州山人四部稿》评云:“其书不能工,而典雅饶古意,终非永嘉以后所可及也。”(《弇州山人题跋》)清初孙承泽评其书云:“书法方整尔雅,汉石中不多见者。”(《庚子消夏记》)(《芳坚馆题跋》)杨守敬说它在用笔方面,“已开魏晋风气,此源始于《西狭颂》,流为黄初三碑(《上尊号》、《受禅》、《孔羡》)之折刀头,再变为北魏真书《始平公》等碑。”(《平碑记》)康有为等均对此碑推崇备至,历代亦不乏得益于此而成就大家者。

商丘市书法家协会主席谢国启说,《张迁碑》在众多的汉代碑刻中,风貌极为强烈,格调方朴古拙,峻实稳重,字体方整中多变化、朴厚中见灵动,蚕不并头,雁不双设,外方内圆,内捩外拓,碑阴书法尤有流畅自然,碑额篆书也别具意趣,堪称神品。《张迁碑》虽然不以秀逸取胜,而率真质朴之气更具风采。落笔稳健,似昆刀切玉;运笔劲折,斩钉截铁,是雕刻、书法艺术的珍品。
《张迁碑》流行的有明拓本、清拓本、影印本和翻刻本。明拓本为最早版本,而又以其第八行“东里润色”四字完好的故宫博物院藏本为最佳称“东里润色”本。清乾隆年间,“东里润色”“东”字泐半边,“润”字泐半边,其水旁尚存中点,“色”字与下边的“君”字泐大半。因多次拓印,1966年移至泰安岱庙炳灵门时残泐65字,不可认读的36字。据刘振海介绍,20世纪90年代,他去泰山在原碑上拓印了一份珍贵的拓片。现在去山东岱庙,不经批准,当地博物馆已经不让在原碑上随便拓印。目前,有古物同欣社及中华书局影印的翁同龠审定明初拓本,有正书局印有石印本《明拓汉隶四种》及新印本问世。
2004年12月5日,国家邮政局、山东省邮政局、山东泰安市政府在东岳泰山脚下举行《中国古代书法—隶书(张迁碑)》邮票首发式。《中国古代书法—隶书》邮票一套四枚,分别选取汉代碑刻《乙瑛碑》、《张迁碑》、《曹全碑》、《石门颂》,这是中国历史上隶书书法影响最大的“四大名品”。

《中国古代书法—隶书(张迁碑)》邮票发行
书法艺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古老的又是年轻的,既是古典的又是现代的,既是高深的又是普及的,对历代文化和艺术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甚至成为某些时代文化的象征。著名书法家、商丘市书法家协会主席谢国启告诉记者,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在临习《张迁碑》时应该注意一些细节问题:其一、粗细相间,变化微妙。在《张迁碑》中,线条的粗细对比非常地醒目强烈;且随结构的变化而变化。粗线条显得粗犷有力,厚实奔放;细线条显得含蓄深沉,内敛雄浑。在整体上一般以较长的粗线条为主,较短的细线条为辅;然两者相辅相成,极为自然。其二、直曲结合,方劲沉着。《张迁碑》的线条多平直朴实,沉着痛快,方折意味浓厚。不过,在平直的线条为主的情况下,也结合一些圆转的笔调。如作品中的“一波三折”以及转折处的一笔带过就很明显。但两者相互并存,变化也就显得非常细微。
一代名吏张迁,成就千古书法经典《张迁碑》。
一拓大汉风韵《张迁碑》,引无数书法家竞折腰。
重温张迁,以史为鉴,链接今世,贯通未来。
解读《张迁碑》,汉碑集大成者,隶书经典之范本也。
张迁和《张迁碑》,共享天秨,亿载万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