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厢集
从宁陵县城沿宁柘公路向南18公里,在程楼乡境内有个回民聚集的集市——沟厢集。现在的人们都知道,那是个回民居住区,回族占当地居民的50%以上,有清真寺,以特产烟花、爆竹、垛子羊肉出名。目前,面积0.6平方千米,4500人。
但是,若要追寻起沟厢集的历史,却很少有人能说得清楚。2006年12月12日,记者在沟厢集采访时,在街头随机询问了一些当地的村民,问他们知道是否知道“沟厢集”以前叫“汋陵城”时,他们大都表示不清楚。今年86岁的叶红章说,知道这个名字,至于为什么叫“汋陵城”,后来究竟为什么改名,就不大清楚了。当问起他“汋陵之战”时,他也表示不知道。
我们不能责怪今人,毕竟年代已经太久远,再者对这方面的资料挖掘确实也太少。大众更多关心的是衣食住行,专业的资料又有专家、学者去考究,那厚厚的专业资料中片言之语的解释,大众一般不会接触到的,即使接触到那枯燥的文字又有几人注意呢?!
沟厢集的历史其实是很久远的,至少要追究到春秋时期,因为当年诸侯各国争战,曾在这里发生过一场战争。不过,沟厢集当时的名字叫汋陵城。古时有汋河流经城南,城在河北岸高于其它的地方,所以称汋陵城。春秋时属宋国。该城明朝时遭水患淤灭。清初回民迁入,生意兴隆,形成集市。咸丰三年挖沟筑寨,因“汋”与“沟”字形相近,“沟”比“汋”发音顺口;又有人把“汋”念成“沟”,所以现在称沟厢集。
春秋时在汋陵城发生的那场战争谓之“汋陵之战”,公元前575年,西面的郑国(今新郑)进攻宋国(今商丘),汋陵城处于宋国的西大门,当年在这里就发生了一场激战。结果因为宋国的大将将鉏、乐惧因胜而骄,在汋陵(今宁陵县南沟厢集)中郑国大将子罕的埋伏,双双被俘,全军覆没。《左传》评之:“宋恃胜也。”也就是这场战争,导致了当时的中原霸主晋国和来自南方的楚国进行了一场更大的战争、《左传》上记载的——鄢陵之战。
汋陵之战(资料图)
县文物馆馆长王文霞(左一)等站在当年汋陵之战的古遗址处
因此,“汋陵之战”在当时春秋诸国争霸,尤其是楚国和晋国之间的争霸战中,只能算一个前哨战、导火索而已。下面,让我们走进春秋时期那硝烟弥漫的古战场,考究一下郑国当时进攻宋国的时代背景、目的和造成的直接后果,更清晰的认识2000多年前的那场“汋陵之战”。
春秋中前期,中原以晋国实力最为强大,自文公即位以来,对内整顿内政,发展经济,壮大军旅,对外尊崇王室,联络齐、秦,以与楚国针锋相对,争夺中原霸权,成为各诸侯国的盟主。南方以楚国国力最强。楚国是春秋初期崛起的南方部落国家,公元前740年,楚武王从丹阳地区,也就是今天的湖北宜昌地区把它的版图加以扩大,随后不到三十年的时间,它继续向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的小诸侯与蛮夷征讨,并把国都迁到郢(今湖北江陵)。到了齐桓公称霸时,楚国的版图已经变得相当可观,它淹有沿长江中游到下游(楚武王筑金陵城)和淮河流域地区,以及华南直到南海的地区,成为春秋国家中面积最大的国家。
晋、楚之战势在难免,先后进行了三次大的战争:公元前631年的城濮之战、公元前595年的邲之战、公元前574年的鄢陵之战,晋国两胜一负(邲之战晋败)。这三次晋楚之间的战争冲突,都可视为晋国率领中原诸侯抵抗南方楚国对中原衣冠政治军事经济领域垄断地位的挑战。
宋国、郑国和晋、楚两国的征战又有什么关系呢?
宋国是一个力量很小的诸侯国,在当时弱肉强食的环境中,只有依附于大国才能生存,它就成了晋国的附庸国。楚国强大以后在向中原的蚕食中,就对他虎视耽耽。宋是商王朝的后裔,国内保存了许多商代典籍和有熟知商文化的知识份子,楚想征服宋的目的是很明显的,就是想要让自己在文化上“黄袍加身”,披上一层礼仪的外衣,以便于它进一步对中原诸侯国家的蚕食。宋国一个小国,宋襄公短暂称霸时还能提得起一点虚劲。宋襄公死后,楚国进攻时就只能指望北方刚刚强盛起来的晋国了。
郑国地处河南省中部,北临黄河。它的西边有秦,北边是晋,东边是宋、鲁、齐,位于中原腹心。而这时的楚国国境已经与它的南面为邻,所以征服郑国对楚国的北进有很大的战略意义。
晋、楚发生的第一场战争——城濮之战,直接原因是晋援宋拒楚。周襄王十八年(公元前634
年),宋成公因为其父襄公当年善待过晋文公,与文公有旧交,遂“叛楚即晋”。冬,楚成王命令尹子玉、司马子西率军伐宋,包围缗(mín,音民)邑(在今山东省金乡县东北)。次年冬,楚率陈、蔡、郑、许五国军队包围宋国,宋国向晋告急。晋中军元帅先轸说:“报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晋文公采纳先轸建议,准备起兵救宋。他在被庐检阅军队,扩编三军,任命了将佐,从而拉开了城濮之战的序幕。在这场战争中,晋军缴获楚军战车百多驾,俘虏步兵数千人,估计双方共出动十万以上兵力在河南东北部交战,是春秋时期第一次最大规模的战争。
争郑是晋、楚两国斗争的焦点。郑国挡在晋南下路上,受晋的威胁,对楚叛服不常。楚若能降服郑国,则能封锁晋国南下之路,进而控制中原。所以邲之战前,晋、楚双方围绕郑国展开了长久的争夺。从周匡王五年(公元前608
年)到周定王元年(公元前606
年)的三年中,晋四次伐郑,郑服于晋。而从周定王元年(公元前606
年)到周定王九年(公元前598
年)的八年中,楚七次伐郑,郑又转而服于楚。郑国认为“
晋、楚无信,我焉得有信? ”
采取了“居大国之间而从于强令”的策略,楚强服楚,晋强服晋。郑国的沦陷,意味着中原诸侯的噩运将从此伊始。所以,在迫不及待、仓促准备的条件下,晋军出兵救郑,从而爆发了晋楚之间的第二次大战——邲(bì,音币)之战。
邲之战是晋、楚争霸中的一次重要战役。楚胜晋败,郑国自然屈从了楚国。楚庄王为控制整个中原,又进击宋国。周定王十二年(公元前595
年)秋九月,楚庄王出师伐宋,经九个月围困,宋国陷入困境,达到了“易子而食,析骨以爨”的程度。而晋不能救,遂于次年三月力尽降楚。宋降楚后,鲁也转而依附楚国。楚又与齐通好。一时中原形势完全落入楚国的掌握之中,楚庄王如愿以偿地取得了中原霸权。
邲战之后,晋国为全力对付楚国,复兴霸业。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
年),晋灭赤狄潞氏;次年,又灭赤狄甲氏及留吁,翦除了身边的祸患。周定王十八年,晋在鞍之战中战胜齐国,然后与齐结成联盟。周简王二年(公元前584
年),晋联吴制楚,使吴成为楚国肘腋大患。周简王八年(公元前578
年),晋以诸侯之师在麻隧(今陕西泾阳县北)大败秦师,俘虏秦将成差及不更女父,使秦从此无力东进。然后,晋即倾全力对付楚国。
春秋时期列国间的形势是变化无常的。邲战之后,郑服楚。但随着晋、楚势力的消长,郑又叛楚归晋。所以,当时楚国在积极寻求措施治服郑国。周简王十年(公元前576
年),楚共王伐郑,到达暴隧(在今河南原阳县西),又侵入卫国,到达首止(在今河南省睢县东南)。由于郑派大夫子罕从后路袭击楚,攻取新石(在今河南叶县境内),楚被迫退兵。楚见武的不行,便改为文的。次年,楚共王把汝阴之田(在今河南郏县与叶县之间)割让给郑,向郑国求和。这一着当即奏效,郑获得汝阴之田后,即背叛了晋国,派大夫子驷在武城(今河南南阳市北)与楚共王结盟。
随后,看见宋国和晋国仍然眉来眼去,楚共王心里很不爽,就唆使郑国出兵侵略宋国,这就是“汋陵之战”的背景。郑国仰仗楚国势力,派子罕大举攻宋,宋大夫将鉏、乐惧在汋陂(今河南商丘与宁陵之间,一说安徽寿县南)打败郑军。胜利后,但将鉏、乐惧因胜而骄,宋退兵驻扎在夫渠,却不加戒备。在汋陵(今河南宁陵县沟厢集)中郑埋伏,双双被俘,全军覆没。这就是“汋陵之战”。《左传》评之:“宋恃胜也。”一个胜利之师往往会产生骄傲情绪,一个强师面对弱旅时往往也会产生骄傲情绪,这种情况经常造成转胜为败。骄兵必败,恃强易败,这是《左传》多次强调的战术思想。

春秋列国形势图(中原部分)
宋军勺陵之败震动了晋国君臣,他们觉得再也不能忍耐楚国肆无忌惮地破坏和约,侵凌中原诸侯国家了。晋当政者就商讨伐郑救宋之计。楚军听说晋伐郑,亦举兵北上,双方再次以争郑为导火线爆发了第三场大战——鄢陵之战。鄢陵之战,晋胜楚败,表明晋在与楚的争霸斗争中军事实力又占据了上风。但是,鄢陵之战郑国也没能服晋。尽管晋在鄢陵战后的二年中先后四次伐郑,也未能改变郑国的态度。晋、楚的霸权之争仍在中原激烈地展开。
至此,我们在晋、楚争霸战中的大环境中考察了“汋陵之战”发生的错综复杂的背景,及其此战的历史地位和它带来的深刻影响,在更深的意义上认识了沟厢集古往今来的变化。
从“汋陵之战”中的汋陵城到今天的沟厢集,已经走过2000多年的风风雨雨。采访的当天,站在无垠的旷野中,经过县文物馆馆长王文霞的指点,记者才找到当年发生战争的古遗址处。然而,举目忘去,风雨的洗刷已使当年的痕迹消失殆尽,满目只能看见绿油油的麦苗和寒风中肃杀的枯草。
走近汋陵城,走进了历史,让我们在时空的隧道中感受宁陵厚重的文化底蕴;
走进沟厢集,走向了未来,让我们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感受宁陵日新月异的变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