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意大利裁判为何“盯死”丁宁

(2012-08-03 11:11:13)
标签:

意大利

裁判

为何

“盯死”

丁宁

体育

分类: 体育作品专栏

裁判为何盯死丁宁

http://s16/middle/49d6379bgc6542be0b2ff&690
 

    一场对手来自同一个国家,结果无关他国的乒乓球比赛,本来已经没有兴奋点了,却因为一名裁判的“不懂事”的判罚而节外生枝。

    最后,世界头号选手丁宁因为“不会发球”在这场奥运会女单决赛总共被罚四分,委屈情绪达到顶点的她痛哭失声,泪流满面,继而输掉了决赛。

    站在世界乒坛最巅峰的中国队派出的最顶尖的选手怎么可能不会发球?究竟是裁判故意刁难,还是别有原因?

 

    发球屡被罚,毁掉丁宁“满贯梦”

 

    丁宁和李晓霞奥运会决赛中,丁宁被罚掉的前三分都是因为“发球违例”,另一分是因为擅自到场边擦汗,违反了“6分时才允许擦汗”的规定。

    全场比赛最常见的镜头就是丁宁的一脸错愕,摊开手向裁判质疑,而当值女裁判、意大利人邦格利摇着头面无表情地坚持原判。

    尽管在局间休息时,中国队曾经通过翻译向裁判组交涉,但女裁判不为所动。

    最终获得女单冠军的另一名中国选手李晓霞却没有被罚掉一分。她抓住了丁宁情绪起伏的漏洞,从同胞手中抢到了这枚赛前只有 30%可能性属于她的金牌。而她的秘诀就是:不发一个可能引起争议的勾手发球。

    赛后,丁宁没有与李晓霞握手,以直接离场的方式表达了抗议。面对媒体,她发泄着自己的强烈不满:“我在这一两年里所有的比赛都是这样发球,几乎没有被警告过,不知道为什么在奥运会上突然裁判都盯着我。这次来伦敦我准备了四套发球,可是到最后我只能随手抛过去,因为怕她再判我违例。”

    但事实上,决赛并不是丁宁在伦敦奥运会上第一次被罚分,她的四套发球中有三套都被有过直接罚分记录,对阵新加坡选手冯天薇的女单半决赛中,就曾判失两分。

 

    文化差异,意大利女裁判是个死脑筋

 

    两名中国选手“内战”,为什么裁判选择狠狠打压其中一位?

    中国乒乓球队有不少人同情地站在丁宁一边,女队教练孔令辉也指责裁判是个“毁掉了比赛的蠢女人”。

    但是,国际乒联主席沙拉拉赛后的一席话也许值得丁宁和其他的国乒选手思考一下。

    “裁判的判罚并没有问题,当然也许过于严厉了一点。裁判可以分两种人,一种人严格遵照规则执行,另一种人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掌握分寸,只不过今天碰上的是前一种。”

    很显然,沙拉拉的潜台词是:意大利女裁判邦格利是个严格遵守规则的人,但其实在两名选手来自同一国家的情况下,裁判可以稍微宽松一些,因为毕竟李晓霞也没有抗议。

    一场奥运会决赛,对手来自同一个国家,按大多数中国人的眼光,裁判保持赛事的流畅性和精彩程度是最重要的,至于死抠发球是不是过高,是不是旋转这些技术细节,也许不那么明智。

    但一些严谨教条的欧洲裁判不那么看,他们认为:比赛的公平是第一位的,至于决赛的属性、双方的国别,那与裁判的职责无关。

    可以想见,女裁判邦格利就是个“细节控”,如果丁宁不做出符合她认定的规则允许的发球动作,正经端坐、虎视眈眈的她一定会一分分把分数扣完,而比赛被破坏,观众的嘘声,那根本不在她的考虑范围之内。

    丁宁的被罚分事件,其实反映了不同文化观念的差异。凡事讲求审时度势,顺应大局的中国人,在奥运会这样的舞台上,还是对抠规则、遵守制度和程式化标准的西方文化不适应。

    另外,如果丁宁能把英语学好一点,至少也不用在与裁判交流时只能摊开手说“WHAT?WHAT?”,因为乒乓球比赛没有规定,球员不能向裁判解释和沟通。

 

■链接:无遮挡发球

 

    按照国际乒联对发球的新规定——发球开始时,球自然地置于不持拍手的手掌上,手掌张开保持静止;发球的高度不得低于16厘米,不能带旋转;球要始终在台面以上和发球员的端线以外,而且不能被发球员或其双打同伴的身体或衣服的任何部分挡住,也就是通常说的无遮挡发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