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哈尔滨“老江桥”与姚锡九

(2007-09-09 23:54:32)
标签:

生活记录

分类: 姚氏生活专栏
哈尔滨老江桥姚锡九
 
 
    在风光旖旎的松花江畔,有一座气势雄伟且闻名遐迩的铁路大桥———松花江滨洲铁路桥,哈尔滨人都亲切地称它为“老江桥”,并津津乐道。它自1901年落成至今,已经有106年历史,其中故事多多。
    提起“老江桥”,要先说滨洲线。滨洲线是指从哈尔滨到满洲里的这段铁路。滨洲线于1898年6月由哈尔滨、满洲里同时相向开工。翌年春完成哈尔滨江北船坞(原松北站)以西20.14公里铺轨工程。1900年4月铺轨到昂昂溪站。1901年3月在乌奴尔站接轨,全线长934.8公里。
    松花江大桥是滨洲铁路的咽喉。当时,建桥的资金主要来自实力雄厚的华俄道胜银行。大桥于1900年5月4日举行隆重的开工典礼,由于该桥是当时国内外为数不多的特大铁路桥,开工时极为轰动。大桥共19孔,宽7.2米,全长1015.15米。桥墩为石膏白灰浆砌石,花岗岩石镶面。负责大桥施工的是工程师阿列克谢罗夫,并招募来350名专业沉箱工人,从事桥墩基础沉箱施工。18个桥墩上的桥桁梁是波兰华沙铁工厂制造,从俄国敖德萨港运往符拉迪沃斯托克,经乌苏里铁路运抵伊曼港,再装船顺乌苏里江而下,溯黑龙江、松花江运到建桥工地,在现场拼装架设。经一年又四个月的建设,于1901年9月19日告竣,10月2日临时通车,1903年7月14日正式通车营运。
    大桥落成之初,通过大桥的火车并不多,每天通过旅客列车一对,客货混合列车一对,旅客几乎都是欧洲人。建桥时铺设的铁轨是当时世界上最新型的铁轨,每米32公斤。大桥通车后,桥上轨距随滨洲铁路多次发生改动。1935年3月,日伪收买中东铁路后,于1936年8月1日将宽轨改成准轨。1945年8月,百万前苏联红军进攻东北,因军事运输需要,又将准轨改为宽轨。1946年4月,前苏联红军撤退回国,东北民主联军接管滨洲线,又将宽轨改为准轨。
    当年建桥工程异常艰难,数以千计的“苦力”住在松花江两岸的帐篷里,从事着近乎于原始的体力劳动,生命安全毫无保障。这些“苦力”有的是从吉林、奉天(现沈阳)招募来的,也有的是从山东、河北等地来“闯关东”的农民。哈埠臭名昭著的汉奸恶霸姚锡九就是当年江桥工程的黑把头之一,他利用江桥工程大发横财,罪行累累。在桥墩工程即将竣工的瞬间,姚锡九竟暗示他的爪牙,灭绝人性地把水下“沉箱”的排水管全部抽出,使正在水下作业的几十名工人全部淹死。姚锡九因此从每个死者身上获取六百元抚恤金,一跃成为哈埠富翁。剧作家曹禺的著名话剧《雷雨》中,曾提到资本家周朴园借包修江桥淹死人而血腥发家的情节,据说是以姚锡九谋财害命的事件为生活原型。1946年7月11日,人民政府在哈尔滨省立二中操场举行全市公审大会,宣判姚锡九死刑,正义的枪声为沉冤江底的苦难同胞报了仇雪了恨。
    松花江大桥自1901年建成到1945年东北解放,同苦难深重的哈尔滨一样饱经磨难。1924年,该桥第九孔梁出现裂纹。1928年进行了大修。1932年8月12日,松花江发生特大洪水时,三个桥墩被洪水冲歪向北倾斜,再次进行大修。到1962年,经过60多年的风霜雨雪,钢梁的负荷能力逐渐降低。特别是靠近南岸的大跨度钢梁含磷过多,韧性差,裂纹逐年增多,北岸方向的一个孔的上承梁桥载重等级低,且上下盖板锈蚀严重,并有剥落,危及行车安全,铁路部门马上实施了列车限速。为确保历史悠久的松花江大桥安全,1962年7月,东北铁路工程局对桥梁进行了加固设计,在大桥两侧架设1.2米宽装有扶栅的人行通道。最初铺设的人行步道板为木质,不耐磨,以后换成铁步道板。此次换梁工程于1962年9月1日开工,1963年8月30日竣工。1971年4月,由哈尔滨铁路局自行设计施工,采用我国山海关桥梁厂制造的合金钢上承桥梁,对大桥北段的上承桥梁全部进行更换,此工程于1972年2月竣工。自此,国产钢梁全部替代建桥时的旧钢梁,大桥脱胎换骨,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自1997年以来,“老江桥”经受了6次全国铁路大提速的严峻考验,如今依然老当益壮。松花江“老江桥”啊,哈尔滨人民祝你青春永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