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议论文写作的范本——朱光潜的《咬文嚼字》

(2016-10-25 19:22:24)
分类: 教学设计·必修5教案

一个议论文写作的范本——朱光潜的《咬文嚼字》

转自

高遵雄的博客
           中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有几个普遍而突出的问题:没有观点或观点不鲜明;不讲道理,一味堆砌所谓例子,用事例代替论证;假大空,不能联系实际,虚情假意,没有真情实感;滥用排比等修辞,一味堆砌辞藻。究其原因,当然很多,比如议论文本来要求高,不容易写好;比如学生年纪轻,见识少;比如学生阅读少,积累薄,写得少;比如作文时间紧,压力大。等等。但是,不容否定的是,学生写不好议论文,与我们平时的教学引导不无关系。我们平时议论文写作教学,问题很多:一是我们要求学生写的东西学生往往不了解,写作题目有很大问题;二是我们对于作文的评价往往过多强调语言和结构形式,而不太强调内容的真切、充实及清晰的表达,我们在这方面的引导实在不够;三是读写分离,我们往往不能利用好课本中现有的议论文范例进行写作教学,“读”“写”两个教学严重脱节。

学习起于模仿。如何学习议论文写作,如何提高学生议论文的写作水平,这个问题固然复杂,需要综合治理,解决起来也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但是,利用好现有的教学素材进行正确的指导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手段。我以为,在中学教材里,初中的《敬业与乐业》、《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高中的《拿来主义》、《咬文嚼字》等课文都是上好的范本。下面单就《咬文嚼字》讲讲其中特别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

《咬文嚼字》对于议论文写作有哪些特别值得借鉴之处呢?我以为起码有如下两点:

一是章法。

章法即是文章的谋篇布局,它反映作者的整体构思。兵法云: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写文章,章法事关全局,很重要,尤其对于初学写作的人。但现实情况是,学生的习作大多杂乱无章,一篇七八百字的文章,读过之后不知道它在说什么。

那么,议论文的章法有何特点?首先作者必须提出问题,他须告诉读者这篇文章要论什么。其中,还要注意问题提出的方式,是直接地开门见山地提出还是间接地引入式(我把它称作开门见水)提出。这两种方式各有特点,如何运用要看具体情况。其次,作者必须分析、阐述他所提出的问题,必须告诉读者他这样说的理由,而且要尽可能地充分,要说得具体才行。这一步是重点,是作者心力贯注之所在。最后他必须收结他的文章。文章的结尾往往需要照应开头,以体现完整性。

《咬文嚼字》这篇文章的章法如何呢?通观全文,我们会发现,它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前四段为第一部分。这一部分是提出问题并作初步论证。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它提出问题的方式。它是开门见山还是开门见水呢?开门见水。文章通过分析一个“炼字”的例子来点出题目“咬文嚼字”,随后亮出自己的观点——“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然后提出他的第一个理由:“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接着用“李广射虎”的例子具体阐述、说明这一理由。

五到七段为第二部分。这一部分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扣住“咬文嚼字”这个话题、逐层深入地分析论述作者的观点。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五段为第一层次,第六、七段为第二层次。

第五段用“推敲”的例子说明“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的道理。此段实际是上面一个段落的深化和补充,是作者立论的第二个理由。这一段和上面的三四段,所说的道理,意思大体上是一样的:内容和形式相随而变。但是,它们的表述不同,所强调的侧重点自然也有区别:“推敲”一例侧重“思想情感”的更动;“李广射虎”一例强调“意味”(意思、趣味)的变化。

第六段,在上文具体分析实例的基础上,紧扣“咬文嚼字”,在理论上进行开掘,指出“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然后进行论证,指出汉字有直指的意义联想的意义之分,并用苏轼《惠山烹小龙团》一例对其中联想的意义的特点重点做出阐述、说明。这一段可视为作者立论的第三个理由。

第七段,在第六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联想的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讲“套语”,说“滥调”,起“套板反应”,警示读者不能懒,要谨记韩愈的话“唯陈言之务去”。本段虽然从属于第六段,但也可单独视为作者立论的第四个理由。

第八段即最后一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紧扣文题,对读者提出希望和告诫。

综上分析可见,《咬文嚼字》一文章法十分谨严。先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其中,问题的提出极有特点,它是通过详尽分析一个“炼字”的实例引出来的,属于“开门见水”。点题之后,再顺势亮出自己的观点:“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本文对于观点的分析论证,特点也很突出,可谓“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先从不同角度具体分析两个实例——“李广射虎”和“推敲”;然后深入一步,从理论上对于“咬文嚼字”之难进行探究,指出“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和“联想的意义”之别;最后指出“联想的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需要克服惰性,以避免俗滥。本文的结尾,也水到渠成,自自然然。它照应开头和文题,对读者提出希望和告诫。读过全文,我们不得不佩服朱光潜先生,佩服他逻辑思维的缜密,理论修养的高深,以及他作为一位老师、一个文艺美学家对于从事文字及文学工作的读者的殷切关怀。

我希望我们的同学在平时练习写议论文时,能够通过学习本文的章法,学到一点切实的东西,从此写出有一定章法甚至是章法谨严的议论文。比如,文章开头必须点题,必须提出观点,不论是开门见山还是开门见水;又比如,正文部分必须扣住题目写,写出层次,写出深度;又比如,文章必须有结尾,要能体现文章的完整性与严密性。要做到这一点,我务请同学们在作文时,要把心思用在对题目的审视上,用在真实地自我表达上,用在如何才能把自己的意思进行清楚的表达上。

二是段落的写作。

文章是由段落组成的。要写好文章,首先要写好段落。文章的段落分起始段、主体段、过渡段及收结段。文章起始段落的写作,可以是一段,也可以是多段。一段的都要求点题,不论是开门见山式还是开门见水式。但也有两段甚至多段的。像《咬文嚼字》就是多段开头。主体段落往往在三个以上。每一个主体段落的写作,主要是要写清楚文章主体内容的一个方面或层面。过渡段的写作,主要是要负责内容的自然衔接。收结的段落,就是要写好结尾,以显示文章的完整性。

《咬文嚼字》一文由相互之间衔接流畅的八个段落组成,每个段落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比如第一段。该段共四句话。第一句说郭沫若改句子,第二句说演员的建议,第三句说郭沫若赞同演员,第四句说郭沫若根据前面的见解如法炮制修改另外一个句子。四个句子一环扣一环,把个“炼字”的例子说得清清楚楚。

比如第二段。先承接上文,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再用一句话点明这一段的重点:“借此(上例)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然后,赞赏演员改得好,接着用实例分别说明“你这什么”和“你是什么”这两个句式的区别,以此来论证演员为什么改得好,其中包含了他对于郭沫若不明白这两个句式差别的某种遗憾,他用的是假设的口吻。以上是“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的第一点。第二点,是进一步指出郭沫若如法炮制修改另一个句子的错误,并陈述理由。这里所用的批评口气也极其委婉。

比如第三、第四两段。这两段其实可以合为一段。不过现在分为两段,层次确实要显得更为清晰,更为一目了然。

这两段,第一句话,先申明“这番话不免啰唆”,然后一转,说“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文章在此点出题目——“咬文嚼字”,其中包含该“啰唆”还得“啰唆”之意。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是一个十分巧妙的开头,其巧妙处就在于,文章还没有点题,它就已经在论述题目了——开头的这个例子就是一个绝好的现实版的“咬文嚼字”!作者说自己“啰唆”,你真以为这是“啰唆”吗?

接下来,文章正式围绕“咬文嚼字”展开议论,并提出本文那个核心的根本的观点:“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随后,作者开始对自己的观点展开第一个层次的论证,即第一个理由:“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论证的顺序是:先举“李广射虎”的例子,再做具体分析,指出还是不改的好。

比如第五段。第一句承接上文,指出有些人(当然包括改动“李广射虎”文句的王若虚)的错误认识。第二句围绕“咬文嚼字”,对于自己的观点展开第二个层次的论证,即第二个理由:“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随后举了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推敲”)进行论证。这一段写得非常之好,堪称议论文段落写作的一个范本。

下面我们重点看看朱先生在这里是如何说理的。他先举例,然后论述。如何论述呢?他先说“推敲”这个故事传为了美谈,然后说古今人都说“敲”比“推”好,然后作者开始围绕“咬文嚼字”陈述自己对于“推敲”的看法:首先指出要用哪个词“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然后他先分析“推”字,接着分析“敲”字;最后,他得出一个结论:“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本段的最后,指出“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始终围绕着“咬文嚼字”进行论述。这一段的说理,层次极为清晰,逻辑严密,堪称无懈可击。

比如第六段。第一句承接上文,是个观点句。然后指出“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然后举“烟”这个例字具体说明。然后进一步分别阐述两种“意义”的不同特点,最后用苏轼的《惠山烹小龙团》一例重点说明“联想的意义”的特点:“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

比如第七段。第一句承接上文,指出苏轼《惠山烹小龙团》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然后笔锋一转写下第二句,指出“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这是本段的一个观点句,也是一个关键句。剩下的各句都是围绕它来进行论述的。其中,先论述为什么“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并举出“从前做诗文的人”的问题做例子具体说明。然后指出古人这样做的心理解释——“套板反应”。然后指出存在于当今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中的“套板反应”。最后引用韩愈的话,进一步说明语言要“跟着情感走”,不要用“俗滥的语言”,要警惕“落入下乘”。

比如第八段。这是文章的末段。先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及题目。然后提出希望。最后做出告诫。

你们看,本文的各个段落,其段内的各句各司其职,各得其所,写得不慌不忙,从从容容,极有层次,显示了非凡的文字功夫。其中,中间说理的段落,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基本上是先提出观点,然后加以论证。不过在论证时,他又根据情况,做了不同的处理:有的是先举例子,然后再对例子进行分析、阐述、论证,如第五段;有的是先阐述,然后举例并作分析、论证,如第六段;有的则是随着说理的展开、深入,适时举出实例进行论证、说明,如第七段。我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这篇文章的段落,学习它的写法,努力把段落写好。写好段落很重要。能够写好议论文的段落,他离写好议论文也就不远了。

但是,我们现在看一些文章,感觉里面的段落简直不成段落,太多,太滥,很多都是一两句话就成一个段落,显得思维凌乱,飘忽不定。有的则是段落太长,一篇八九百字的文章就两三个段落,显得作者的思维缺乏层次,逻辑不清,文章看上去也缺乏建筑的美感。这种不会写段落不会分段落的情况在中学生的习作中普遍存在,需要纠正。 

除了章法和段落的写作,《咬文嚼字》的语言平实、准确,带给读者一种简洁、洗练的美感,这也是很值得大家体味、学习的。


    
【作业】请就“关于写议论文”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说说自己的现状、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看法、自己的主张等等,可以写其中的一个方面,也可以写多个方面,以“说真话”和“写清楚”为准。


【附录】

                              咬文嚼字(朱光潜)

1 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以为“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附带语省略去了。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参见《文学创作》第四期郭沫若《札记四则》)。

2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是改得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语法。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流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从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来得更有力。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一、“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疾,在赞美时便不适宜。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话。

3 这番话不免唆,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更复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镟,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或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游视之,石也。”

4 在表面上改的似乎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意味。原文“终不能复人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

5 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乌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于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如果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频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6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水”,“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个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7 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从前做诗文的人都依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瀚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样”。“杀青”。像这样例子举不胜举,它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呜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stock response)。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广非我们意料所及,沿着习惯去做,总比新创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地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股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惟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8 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例子举不尽,道理也说不完。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本着这个精神,他随处留心玩索,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需的好习惯。他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勉,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与语文的精练与吻合,他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