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议论文写作的范本——朱光潜的《咬文嚼字》
(2016-10-25 19:22:24)分类: 教学设计·必修5教案 |
一个议论文写作的范本——朱光潜的《咬文嚼字》
转自《
高遵雄的博客》学习起于模仿。如何学习议论文写作,如何提高学生议论文的写作水平,这个问题固然复杂,需要综合治理,解决起来也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但是,利用好现有的教学素材进行正确的指导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手段。我以为,在中学教材里,初中的《敬业与乐业》、《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高中的《拿来主义》、《咬文嚼字》等课文都是上好的范本。下面单就《咬文嚼字》讲讲其中特别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
《咬文嚼字》对于议论文写作有哪些特别值得借鉴之处呢?我以为起码有如下两点:
一是章法。
章法即是文章的谋篇布局,它反映作者的整体构思。兵法云: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写文章,章法事关全局,很重要,尤其对于初学写作的人。但现实情况是,学生的习作大多杂乱无章,一篇七八百字的文章,读过之后不知道它在说什么。
那么,议论文的章法有何特点?首先作者必须提出问题,他须告诉读者这篇文章要论什么。其中,还要注意问题提出的方式,是直接地开门见山地提出还是间接地引入式(我把它称作“开门见水”)提出。这两种方式各有特点,如何运用要看具体情况。其次,作者必须分析、阐述他所提出的问题,必须告诉读者他这样说的理由,而且要尽可能地充分,要说得具体才行。这一步是重点,是作者心力贯注之所在。最后他必须收结他的文章。文章的结尾往往需要照应开头,以体现完整性。
《咬文嚼字》这篇文章的章法如何呢?通观全文,我们会发现,它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前四段为第一部分。这一部分是提出问题并作初步论证。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它提出问题的方式。它是开门见山还是开门见水呢?开门见水。文章通过分析一个“炼字”的例子来点出题目“咬文嚼字”,随后亮出自己的观点——“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然后提出他的第一个理由:“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接着用“李广射虎”的例子具体阐述、说明这一理由。
五到七段为第二部分。这一部分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扣住“咬文嚼字”这个话题、逐层深入地分析论述作者的观点。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五段为第一层次,第六、七段为第二层次。
第五段用“推敲”的例子说明“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的道理。此段实际是上面一个段落的深化和补充,是作者立论的第二个理由。这一段和上面的三四段,所说的道理,意思大体上是一样的:内容和形式相随而变。但是,它们的表述不同,所强调的侧重点自然也有区别:“推敲”一例侧重“思想情感”的更动;“李广射虎”一例强调“意味”(意思、趣味)的变化。
第六段,在上文具体分析实例的基础上,紧扣“咬文嚼字”,在理论上进行开掘,指出“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然后进行论证,指出汉字有“直指的意义”和“联想的意义”之分,并用苏轼《惠山烹小龙团》一例对其中“联想的意义”的特点重点做出阐述、说明。这一段可视为作者立论的第三个理由。
第七段,在第六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联想的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讲“套语”,说“滥调”,起“套板反应”,警示读者不能懒,要谨记韩愈的话“唯陈言之务去”。本段虽然从属于第六段,但也可单独视为作者立论的第四个理由。
第八段即最后一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紧扣文题,对读者提出希望和告诫。
综上分析可见,《咬文嚼字》一文章法十分谨严。先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其中,问题的提出极有特点,它是通过详尽分析一个“炼字”的实例引出来的,属于“开门见水”。点题之后,再顺势亮出自己的观点:“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本文对于观点的分析论证,特点也很突出,可谓“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先从不同角度具体分析两个实例——“李广射虎”和“推敲”;然后深入一步,从理论上对于“咬文嚼字”之难进行探究,指出“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和“联想的意义”之别;最后指出“联想的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需要克服惰性,以避免俗滥。本文的结尾,也水到渠成,自自然然。它照应开头和文题,对读者提出希望和告诫。读过全文,我们不得不佩服朱光潜先生,佩服他逻辑思维的缜密,理论修养的高深,以及他作为一位老师、一个文艺美学家对于从事文字及文学工作的读者的殷切关怀。
我希望我们的同学在平时练习写议论文时,能够通过学习本文的章法,学到一点切实的东西,从此写出有一定章法甚至是章法谨严的议论文。比如,文章开头必须点题,必须提出观点,不论是开门见山还是开门见水;又比如,正文部分必须扣住题目写,写出层次,写出深度;又比如,文章必须有结尾,要能体现文章的完整性与严密性。要做到这一点,我务请同学们在作文时,要把心思用在对题目的审视上,用在真实地自我表达上,用在如何才能把自己的意思进行清楚的表达上。
二是段落的写作。
文章是由段落组成的。要写好文章,首先要写好段落。文章的段落分起始段、主体段、过渡段及收结段。文章起始段落的写作,可以是一段,也可以是多段。一段的都要求点题,不论是开门见山式还是开门见水式。但也有两段甚至多段的。像《咬文嚼字》就是多段开头。主体段落往往在三个以上。每一个主体段落的写作,主要是要写清楚文章主体内容的一个方面或层面。过渡段的写作,主要是要负责内容的自然衔接。收结的段落,就是要写好结尾,以显示文章的完整性。
《咬文嚼字》一文由相互之间衔接流畅的八个段落组成,每个段落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比如第一段。该段共四句话。第一句说郭沫若改句子,第二句说演员的建议,第三句说郭沫若赞同演员,第四句说郭沫若根据前面的见解如法炮制修改另外一个句子。四个句子一环扣一环,把个“炼字”的例子说得清清楚楚。
比如第二段。先承接上文,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再用一句话点明这一段的重点:“借此(上例)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然后,赞赏演员改得好,接着用实例分别说明“你这什么”和“你是什么”这两个句式的区别,以此来论证演员为什么改得好,其中包含了他对于郭沫若不明白这两个句式差别的某种遗憾,他用的是假设的口吻。以上是“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的第一点。第二点,是进一步指出郭沫若如法炮制修改另一个句子的错误,并陈述理由。这里所用的批评口气也极其委婉。
比如第三、第四两段。这两段其实可以合为一段。不过现在分为两段,层次确实要显得更为清晰,更为一目了然。
这两段,第一句话,先申明“这番话不免啰唆”,然后一转,说“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文章在此点出题目——“咬文嚼字”,其中包含该“啰唆”还得“啰唆”之意。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是一个十分巧妙的开头,其巧妙处就在于,文章还没有点题,它就已经在论述题目了——开头的这个例子就是一个绝好的现实版的“咬文嚼字”!作者说自己“啰唆”,你真以为这是“啰唆”吗?
接下来,文章正式围绕“咬文嚼字”展开议论,并提出本文那个核心的根本的观点:“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随后,作者开始对自己的观点展开第一个层次的论证,即第一个理由:“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论证的顺序是:先举“李广射虎”的例子,再做具体分析,指出还是不改的好。
比如第五段。第一句承接上文,指出有些人(当然包括改动“李广射虎”文句的王若虚)的错误认识。第二句围绕“咬文嚼字”,对于自己的观点展开第二个层次的论证,即第二个理由:“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随后举了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推敲”)进行论证。这一段写得非常之好,堪称议论文段落写作的一个范本。
下面我们重点看看朱先生在这里是如何说理的。他先举例,然后论述。如何论述呢?他先说“推敲”这个故事传为了美谈,然后说古今人都说“敲”比“推”好,然后作者开始围绕“咬文嚼字”陈述自己对于“推敲”的看法:首先指出要用哪个词“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然后他先分析“推”字,接着分析“敲”字;最后,他得出一个结论:“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本段的最后,指出“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始终围绕着“咬文嚼字”进行论述。这一段的说理,层次极为清晰,逻辑严密,堪称无懈可击。
比如第六段。第一句承接上文,是个观点句。然后指出“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然后举“烟”这个例字具体说明。然后进一步分别阐述两种“意义”的不同特点,最后用苏轼的《惠山烹小龙团》一例重点说明“联想的意义”的特点:“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
比如第七段。第一句承接上文,指出苏轼《惠山烹小龙团》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然后笔锋一转写下第二句,指出“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这是本段的一个观点句,也是一个关键句。剩下的各句都是围绕它来进行论述的。其中,先论述为什么“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并举出“从前做诗文的人”的问题做例子具体说明。然后指出古人这样做的心理解释——“套板反应”。然后指出存在于当今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中的“套板反应”。最后引用韩愈的话,进一步说明语言要“跟着情感走”,不要用“俗滥的语言”,要警惕“落入下乘”。
比如第八段。这是文章的末段。先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及题目。然后提出希望。最后做出告诫。
你们看,本文的各个段落,其段内的各句各司其职,各得其所,写得不慌不忙,从从容容,极有层次,显示了非凡的文字功夫。其中,中间说理的段落,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基本上是先提出观点,然后加以论证。不过在论证时,他又根据情况,做了不同的处理:有的是先举例子,然后再对例子进行分析、阐述、论证,如第五段;有的是先阐述,然后举例并作分析、论证,如第六段;有的则是随着说理的展开、深入,适时举出实例进行论证、说明,如第七段。我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这篇文章的段落,学习它的写法,努力把段落写好。写好段落很重要。能够写好议论文的段落,他离写好议论文也就不远了。
但是,我们现在看一些文章,感觉里面的段落简直不成段落,太多,太滥,很多都是一两句话就成一个段落,显得思维凌乱,飘忽不定。有的则是段落太长,一篇八九百字的文章就两三个段落,显得作者的思维缺乏层次,逻辑不清,文章看上去也缺乏建筑的美感。这种不会写段落不会分段落的情况在中学生的习作中普遍存在,需要纠正。
除了章法和段落的写作,《咬文嚼字》的语言平实、准确,带给读者一种简洁、洗练的美感,这也是很值得大家体味、学习的。
【附录】
1
2
3
4
5
6
7
8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