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整体感知
(2011-12-21 22:57:12)
标签:
整体感和杂谈 |
浅谈整体感知
湖北省洪湖市峰口镇二中
一.对整体感知的理解
义务教育新课标指出:“义务课标还应考虑汉语言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头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课标还对初中阶段的阅读方面规定:“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会和推敲主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中,要学生对课文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即要有整体把握的能力,也就是整体感知的能力。
就目前大多所用的教学模式来看,是采用板块式教学:“①整体——局部——整体,②感知——研读——品读——拓展,③整体感知——品味鉴赏——研讨探究——模仿写作……这样都离不开整体感知。从教学设计看,整体感知应是阅读教学的第一步,他是和鉴赏、探讨等教学流程中不可缺少的阶段,而后面的几个阶段是整体感知的强化、细化和深化。由此笔者有必要谈谈整体感知的作用与方法。
二. 整体感知的作用
整体感知文本,是把握文本的主旋律,是学生和文本对话,走进作者的心灵的突破口,品味词句的切入口的常规方法。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始终以“教师教”的角色设计教学,喜欢条分缕析,不厌其细,而忽略从整体去把握课文。如教《绿色蝈蝈》这篇课文,有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不断变换对蝈蝈的称呼,有什么效果?这样上课,正如教育家钱梦龙所说:“你举起了冷冰冰的解剖刀,骨骼、肌肉、皮肤、血管、神经……你都无一遗漏地解剖给学生看,惟独抛弃了最重要的东西——生命。这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成为肢解形象,肢解课文的必然性。”
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是理解文本的关键一步,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设计问题要紧扣训练重点。如我针对教《绿色蝈蝈》肢解文本的现象,在教学中设计了这两个问题:1。法布尔是如何具体观察介绍绿色蝈蝈的?2。他带着怎样的情感介绍绿色蝈蝈的?这些问题的设计,为学生架设了整体感知文本、自主探究文本的桥梁,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细心品味语言,真切地体验作者的情感,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感染;实现新课标所规定的“情感与态度”这一目标要求。
三.整体感知的方法
整体感知是读者对整个文本通过感觉器官,在大脑中的直接反映,是以“综合”“知觉”为思维的主要特征,但这直接反映并不等于整体感知可以放任自流,尤其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给学生感知方法,帮助他们总结其规律是很有必要的。以下是笔者探索总结的几种整体感知的切入方法:
1.从文章的标题入手。有些课文的标题,本身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浓缩和概括。顺标题之“藤”摸全文内容之“瓜”,自然“手到擒来”。如教《向沙漠进军》,我就扣住标题,设计了三问:①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②应怎样向沙漠进军?③向沙漠进军取得了怎样的成果?学生围绕三个问题来读、思,便可以把握文本的内容。这样引导学生紧扣标题思考,简捷的使学生整体性的把握文本。
2.从文本特点入手。有的文章或以抒情擅胜,或以说理见长,或情景交融,或叙议结合各有其文本的特点。从文本特点入手,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也是一种方便简捷的方法。在教《爱莲说》时,引导学生从文本特点入手: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赞赏和追慕,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3.从文章的中心句、词眼入手。有些文章在某一段、某一句或某一词,点明主旨,抒发情感。如《社戏》尾段:“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那夜似的好戏了。”小说的韵味全部落在这一句上。既是对一段美好生活的回忆,又是对幼时伙伴和好人的追念。只要能引导学生抓住文眼,就可纲举目张,全文内容尽收“眼底”。
4.从文章线索入手。线索是文章布局谋篇的重要因素,它把表现中心思想的主要材料贯穿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线索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表现为作者的情感变化。《七根火柴》扣住“火”的线索:“要是有火”能取暖,“要是有火”能救活战友;有了火柴,却自己舍不得用,交给了部队,表现了无名战士对党的无限忠诚,为了部队的安全宁愿牺牲自己的崇高品质。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聚焦线索,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
5.从矛盾冲突入手。这种方法适合于叙事性强的文章。对叙述性强的文章,应抓住矛盾的焦点来整体感知。如《心中的鹰》所揭示的主题就不能简单化。其矛盾的焦点是该不该打老鹰,整个故事是在激烈的矛盾冲突和痛苦的心灵碰撞中展开的。在“我”的心中,老鹰是救治班长的良药。它反映人与人。人与自然就是如此地统一着、对立着。学生阅读可能会多种领悟,深浅的程度也会不同,只要抓住矛盾焦点,就可允许他们“不求甚解”。
6.从文章的结构入手。有的文章特点比较明显,理清文章的结构,即抓住了文章的整体,如教郑振铎的《猫》,就应抓住文章的总分总的结构入手。文章的第一句是:“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文章的结尾是:“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从“养了好几次猫”到“永不养猫”,这中间有许多曲折的故事和触动心灵的情节,扣住“永不养猫”的原因,进行整体感知:以貌取人会产生主观臆断上的错误。
7.从归纳主要内容入手。一般适用于故事性强、条理清晰,特别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成的文章。如教《桃花源记》,先让学生结合文下的注释理解句子,同时质疑,再老师范读,让学生进入情境,想象画面。设计一问:桃花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经过归纳,概括出:美、乐、奇。然后追问:桃花源的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你能把一个景点用这个句式给我们描绘一番吗?(句式:这里的……美,你看:……)。以上设计的两问学生经过默读、思考、讨论、归纳,就有了对文章的整体感知。桃花源美在环境优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人们关系和谐。
四.整体感知应注意的问题
1.整体感知的多元性
整体感知是读者文本的感知印象,既可了解文本的内容大概,也可指明确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情感倾向,也不排除对文本结构特点和语言风格的感受。由此可知,整体感知是多元性的,答案也是丰富多彩的。
如《散步》,①可从标题入手:文章从三代人散步中反映人们应该相互爱护、尊重、体贴和理解。②可从文章的词眼入手:文中第四段一句“这一切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生命”即词眼,生命的责任为了代代相传。即可以归纳为:成熟的生命,应爱护幼小的生命,善待衰老的生命。③也可以从文末的议论抒情句入手:“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由此挖掘出含义:文章抒发了一家人的亲情、真情、责任感和使命感。④也可以从写作手法和语言风格入手:这篇散文笔调质朴优美,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抒发了人应该尊老爱幼,承先启后的哲理。
又如 余映潮老师在教《珍珠鸟》时,别出心裁的整体感知设计,让人眼界大开。
1。理清思路法:这篇文章是从什么写到什么?就有答案:①从鸟儿“怕人”写到“信赖”人,②从鸟儿写到对生活的感受,③从爱心写到哲理,④从描写到哲理,⑤从情感之美写到意境之美。
2.多次概括法:用生动准确的语言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章进行概括,就有答案:①人鸟情,②我爱珍珠鸟,③图文组成的美文,④一曲爱的颂歌,一首动人的抒情诗,⑤信赖往往创造出美的境界,⑥爱心·哲理,⑦爱心·尊重·哲理,……
3.文序把握法:找出文章顺序的关键词语或句子,迅速理清文章的脉络。
4.画面标题法:从课文中选出一个或几个精美的片段,然后“命名”。(3、4答案略)
余老师在整体阅读教学中,尽量开发文本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意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方面的熏陶,是指导学生整体感知多元性的体现。
2.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老师在点评学生的发言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如果学生理解偏了,就予以拨正;如果学生理解不到位,就导其入位,不能伤害学生的主动性。
应该明确,教师无论采用哪一种切入方法,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鼓励学生批评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