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又红又肿又痛的丹毒病

(2010-04-22 21:56:38)
标签:

健康

分类: 临窗记事

     丹毒是由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皮肤或粘膜、皮下组织内网状淋巴管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炎症,又称为“急性网状淋巴管炎”,俗称“流火”

病因及发病机制
     为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起病前常有皮肤或粘膜微细的破损,细菌通过这些伤口侵入皮肤、或通过血行感染、亦可通过污染的器械、敷料、用具等引起感染。如在颜面、咽、鼻腔、耳等处有病灶可引起颜面丹毒:足癣继发感染及下肢外伤则可诱发下肢的丹毒。营养不良、 酗酒、低γ球蛋白血症、糖尿病及肾性水肿易诱发本病。
临床表现
     起病较急,有全身不适、寒战、高热、头痛、恶心、呕吐等前驱症状,数小时后局部出现境界明显的水肿性红斑,表面紧张发亮,迅速向周围扩大,有时皮损表面可出现水疱,疱壁较厚,内容物清亮或浑浊,自觉灼热及疼痛。可伴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发生于面部者,红斑先从一侧开始,逐渐蔓延扩大,跨越鼻梁到达对侧面颊,形成蝶形红斑,附近淋巴结肿大疼痛,以后可扩散到头皮及下颌边缘而使整个面部红肿,可因眼睑明显肿胀而睁眼困难,发生于小腿者常有腹股沟淋巴结肿痛。
     因临床表现的特点又有不同名称,如发生水疱者称水疱性丹毒:形成脓疱者称脓疱性丹毒:症状极严重、炎症深达皮下发生坏疽,称坏疽性丹毒:皮损连续性扩大且呈岛屿状蔓延者称游走性丹毒:若干某处多次复发者称复发性丹毒。由于反复发作致皮肤淋巴管受阻,日久可形成象皮肿,多见于下肢。若发生于面部可形成慢性淋巴水肿。

又红又肿又痛的丹毒病又红又肿又痛的丹毒病又红又肿又痛的丹毒病
又红又肿又痛的丹毒病又红又肿又痛的丹毒病又红又肿又痛的丹毒病

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起病急、常有外伤史、皮损为境界清楚的水肿性鲜红斑,自觉灼热及疼痛,伴发热等全身症状以及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常增高等不难诊断。应与接触性皮炎、癣菌疹、蜂窝织炎等鉴别。
治疗
     1 一般治疗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病在下肢,则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积极治疗足癣,以防复发。如面部丹毒,应寻找鼻腔、口腔及耳部等处有无感染灶,并给于相应处理。
     2 局部治疗 可用25%-50%硫酸镁溶液热敷。如有疱液应抽取,再用0.5%新霉素溶解湿敷。
     3 全身治疗及早使用抗生素,以控制感染病灶。首选青霉素,必要时静脉给药。如青霉素480万∪/日静滴,持续用药2周左右。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或氧氟沙星等。由中耳炎继发的耳部丹毒及鼻炎继发的颜面丹毒,应给于相应的治疗。
     4 物理治疗 复发性丹毒可作紫外线照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初春散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