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写过“善”必需修持一文,提及释迦牟尼说的《十善业道经》。我更多体会到佛陀教育的“善”是一种劝导人们止恶从善、避恶趋善的伦理教育。我说的修善就是以善自勉和行善。“善”者,是指顺应、顺理之义,即随顺佛法使自己和他人皆能得到利益;“恶”者,是指违逆、违损之义,即违背正理损害自已和他人利益,与贪、瞋、痴等烦恼相应障碍圣道。所以说,“善”是指能得到利益有情身心的结果;“恶”是指能得到损害有情身心的结果。
在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中,一般以善恶来论人性,认为“善”是天所赋予人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品质,而“恶”是人原来就具有的贪欲等自然本性。所以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而荀子认为人性“本恶”,由此而有了对人性是善是恶的不同论点,从而也引起了学术界对人性善恶的研究。而佛陀教育的善恶论则不同与中国传统的说法,主张人性本非善恶,并不存在绝对善与绝对恶。佛陀教育所讲的善恶,不完全是谈人性的善恶。在佛陀教育理论上主张“自性本净,自性本觉”,所以有善恶之分别,是由于我们的虚妄分别所至。
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思量一切恶事,即行于恶;思量一切善事,便修于善行。佛陀教育主张“止恶修善”的伦理观念,不仅仅是为了自身的解脱和自我的完善。而且,还担负着扶世助化、劝善化俗的伦理道德教育使命。在伦理学中把善恶观与因果报应相连,使人们认识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和普世教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