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上,在山西内蒙行程中连续摄影,数码机中还导出了悬空寺、华严寺、晋祠、希拉穆仁草原、响沙湾等一批照片,不精美却也耐我寻味,看它们,似乎会想起什么,似乎会告诉我什么,旅行中流浪的心儿还会再悠哉。
北魏皇朝将道家的道坛从平城(今大同)南移到北岳恒山所在地—浑源县,古代工匠根据道家“不闻鸡鸣犬吠之声”的要求建设了悬空寺。概括为“奇、悬、巧”三个字。悬空寺是在悬崖上凿洞,插入木粱,寺的一部分建筑就架在这一根根木梁之上,另一部分则利用突出的岩石作为它的基础。人在远处看不到这些木梁,却见到不少细木顶住寺在底层。一定会想:这颤颤悠悠的木柱能顶得住这样一座寺庙吗?整个寺庙,错综而不合零乱,交叉而不失严谨,似虚而实,似危实安。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后期,距今约1400年,历代都重修,但原来的结构都没有变。1989年10月向这一带发生了6.1级强烈地震,悬空寺仅晃动几下,建筑没有损坏。进寺后,有楼梯可攀登上楼,梯面上都镶有美丽图案的卯钉,历经千年踩踏发出亮锃锃。前人介绍悬空寺,概括为:“面对恒山,背倚翠屏;上载危岩,下临深谷;凿石为基,就岩起屋;结构惊险,造型奇特。”
大同市内大名鼎鼎的上、下华严寺,具有独特的朝向不是像其他庙宇那样坐北朝南,而是向东。这是因为华严寺乃辽金时期所建,而契丹人则有这与契丹族信鬼拜日、以东为上的宗教信仰和居住习俗有关。上寺以金建大雄宝殿为主,殿内佛坛上塑有五尊佛像,人称五方佛。正中三尊为木雕,其余二尊及其他胁侍菩萨都是泥塑。殿内四壁满布清代绘制的21幅巨型壁画,色彩艳丽,金碧辉煌,保存完好。下寺以辽建薄伽教藏殿为中心。殿内完整地保存着31尊辽代塑像。最为经典的两尊塑像,合掌露齿菩萨塑像这尊菩萨像,上身微裸,头饰华丽,长辫垂肩,面如满月,体态优美、丰满,光脚立于莲台之上,在流畅自如的衣饰飘带陪衬下,显得十分出众动人。普贤菩萨像流露着细腻动人的感情,魅力独具。薄伽教藏殿内的辽代塑像,原来都是精美彩绘,由于历代香火熏染,已经变得古色浓郁了。不论上、下寺大殿都要严加保护,要求人们都遵守不举起相机。
晋祠始建于北魏,曾是西周武王次子、晋国开国君主姬虞的祠堂。祠内难老泉、周柏、侍女像,号称“晋祠三绝”。聖母殿是晉祠的主體建筑,殿內,除聖母居中端坐外,旁有42尊侍女像。她們有的洒掃,有的梳妝,有的奉飲食,有的侍起居,還有音樂歌舞,文印翰墨等,各有所司。宋祠前两尊泥塑武士,披挂玲珑,身高约一丈三、四,身粗约四尺。武士分列两旁,手持宝杵、金瓜,神态俨然,眉须口鼻栩栩如生。殿右侧有“水源楼”(也称水母楼),建于嘉靖年间(1563),晋祠名泉就从这楼底流出。四个铁铸武士分布四角,瞪目扬拳。这几尊佛像铸于宋代,迄今八百年矣,仍然光亮不锈,像身上的刻字犹清晰可辨。可见我国冶炼技术在唐代已经有了相当高的水平。
希拉穆仁草原现已属于包头辖区,是一个半荒漠化的草原,草也较为枯黄了,没有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观,有的地方砂石裸露,草根显现。骑在马上时而缓行,时而奔跑,野风拂面,不免胆怯马儿不驯服,我与牵马倌说这可是汉女子体会蒙人游牧的魂魄了。作客牧人家,喝奶茶,被热情披民族服拍照替而代之。
响沙湾在鄂尔多斯,是一个弯形沙坡,背依苍茫大漠,面临大川,高度近百米,沙坡斜度为45度,宽度400多米。天晴无雨、沙子干燥时,人从沙丘的顶部往下滑,沙子会发出飞机轰鸣般嗡嗡声。可是快节奏的进餐、忙乱中被套一个厚厚的大鞋套、快速的上骆驼背,都没法真切接触沙子,“响声”没有听着。我一手在晃动中举起相机对茫茫黄沙和缓行的驼队连连按下。
这些天,我的忙碌可以松缓一下。但是,电视“井冈山”“亮剑”“吕梁英雄传”戏事连连,又得一份情景,又添一种思索:虽然我们的青春不复回,当年受过红军传统教育和抗日英雄感动的泪没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