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一个好心情面对给药途径

(2006-11-20 15:21:07)
标签:

健康

分类: 临窗记事
有一个好心情面对给药途径
每天,在我们的论坛回帖同时,总是感受着年轻父母为宝宝给药途径的烦躁,有一个好心情面对给药途径多么希望我们能多说清楚一点医学知识,多一点人们的平静心。我把一个短帖子移过来,感兴趣的可以来看看:
问:请问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吊水,这种说法是为了减少抗药性的还是减少药物对人体的伤害?有一个好心情面对给药途径
我的回帖子:有一个好心情面对给药途径
这是一个共性问题,我总结一下。现在有些人认为口服药不如注射药“挂盐水”见效快、作用强;另有人认为多吃药,少打针,免遭“皮肉之苦”好。实际上,这两种想法都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临床上使用的药物剂型分为片剂、丸剂、针剂、胶囊剂等多种。将药物制成什么剂型,是由药物的性质、疗效和毒副作用等条件决定的。有些药物不溶于注射用的溶媒或在这些溶媒中的溶解度很小,溶解的药物达不到临床上的治疗量,这些药物就不能做成注射剂,而将其制成片剂,如一些常用的抗生素。相反,有些药物必须做成注射剂,如胰岛素,这种药物只能注射而不能口服。
不同的疾病需要不同的药物来治疗,而相同的药物又具有不同的剂型。如从纯医疗角度,选择正确的用药途径,应遵照正规医嘱执行。
口服经过胃肠吸收而作用于全身,或留在胃肠道行效于胃肠局部。最安全方便最常用,但遇有下列情形时不便采用:病人昏迷或不能吞咽;胃肠有病不能吸收;由于药物的本身性质不容易在胃肠中吸收或能被胃肠的酸性、碱性所破坏(如青霉素);口服不能达到药物的某种作用(例如用硫酸镁口服,只能引起泻下,如需镇痉、镇静必须注射)。对胃有刺激或容易被胃酸所破坏的药品,如必须采用口服,应加以特殊处理,一般是把药品制成肠溶片(如胰酶),或盛在肠用胶囊内,或制成一种不溶于胃酸而到碱性肠液内能溶的化合物(如把鞣酸制成鞣酸蛋白)。
注射方法主要有皮下、肌内、静脉、鞘内等数种。
皮下注射将药液注射在皮下结缔组织内,只适用于少量药液(一般为1m1),同时可能引起一定程度的疼痛及刺激,故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肌内注射系将药液注于臀部肌肉,由于肌肉的血管丰富,药物吸收较皮下快,疼痛程度亦较皮下注射轻。注射量一般为1-2m1,甚至可多至5-10m1。油剂及混悬剂均以采用肌内注射为宜,刺激性药物因肌肉对疼痛刺激敏感性较小多肌注,。
静脉注射一次注射量可较大,且奏效迅速,常用于某些急救情况。但危险性也较大,有可能引起剧烈反应甚至形成血栓,而且药液如漏出静脉血管之外,常可引起肿痛,因此须加注意。静脉注射液一般要求澄明,无浑浊、沉淀,无异物及致热原;凡混悬溶液、油溶液及不能与血液混合的其它溶液,能引起溶血或凝血的物质,均不可采用静注。某些有刺激性的药物溶液以及高渗溶液,因血液可使之稀释,则可用静注缓慢点滴(输液、打吊针、打点滴、吊盐水,各地群众叫法不一)有严重脱水时(症状为前囱及眼眶明显凹陷,哭泪及小便减少甚至无泪)也需静脉补液(必要时推注一定量)。当然一般情况可以口服补液,可自制米汤盐水,用米汤500ml加盐1.75克,以体重计算,按20-30ml/kg给患儿服用,也可以防止脱水。现在,不少医院和家长遇到小儿有病往往相信输液,经常使用抗生素甚至激素,这样的处理并不是很正常的。家长的正当要求医生应该考虑,但如果经治医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你也应该听取并交换意见,医患要多点互动,这样有利于小儿就诊质量和心情。医务工作者要理解家长的心情,服务尽量耐心、细致、诚心、诚意。解释病情尽量仔细、耐心。
鞘内注射在药物不能进入脊髓液或不能很快达到所需浓度时采用,注射前先抽出适量的脊髓液,然后将药液徐徐注入蛛网膜下腔的脊髓液中。
穴位注射系将小量药液注射于某一穴位中。
局部用药如涂擦、撒粉、喷雾、含漱、湿敷、洗涤、滴入等都属于此类。其它尚有灌肠、吸入、植入(埋藏)、离子透入、舌下给药、肛门塞入、阴道给药等方法,虽用于局部,目的多在于引起吸收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