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市上熙熙攘攘的,买的卖的都不少。虽然是秋忙季节,现在收获大多都是用机械,庄稼人不像从前那样顾不得吃饭睡觉,忙得脚后跟朝前了,居然还有闲心来赶集。
我来到高官之后,赶集成了必备节目,一来当做闲逛散步,二来可以买点新鲜蔬果。这里的蔬果,都是顶花带刺的,绝对的新鲜;不像超市里,过了好几天,都蔫吧了,还在当做鲜菜出售。献县是红枣之乡,卖枣的很多;与泊头连洼种地,卖梨的也不少。我从小就是在梨行里长大的,对梨情有独钟。但我心目中的鸭梨,与现今超市里卖的鸭梨不是一个概念了。我心目中的鸭梨,绝对是纯粹的“鸭梨”,形如鸭头;而现在的所谓鸭梨,都是近年改进的品种,比如什么“水晶梨”、“雅梨”之类,果型周正,甜度也够,只是没有了从前鸭梨的酸酸甜甜,那种自然的香味,不,芳香。这种“伪鸭梨”,这里也有,但不多,多的仍然是那种“原生态”鸭梨。我一下买了好几斤。还想多买,老伴说,现吃现买,反正这里买梨方便。
突然,我在一个梨摊前面停住了脚步:面梨!
因为是鸭梨之乡,鸭梨当然是主打产品;不过,也有一些非主流品种,比如脆梨、秋梨、沙果梨、面梨等,统称为“杂梨”。仅面梨就分谷茬面、过冬面、棠梨等多种。
摊主是个五十来岁的妇女,她自称是泊头齐桥镇王庄人。齐桥是泊头鸭梨的主产区,而王庄则是主产区的核心产区,出产的鸭梨中外驰名。她有一种小商人的聪明与狡猾,见人下菜碟,顺情说好话。眼前小摊摆着好几种面梨,是以个头大小分的。当我在个头较小的面梨前蹲下来的时候,她赶忙将我拦住,向我推荐旁边个头较大的品种:“一看你俩就不是庄稼人,都是要好的人,你别要这不起眼的小的,”说着,拿起一个大的:“你看看,这个多好,一个顶小的两个!”
她递过来的却是个头很大,但是,面上疙疙瘩瘩的,一点也不光滑。我微微一笑:“我不要大的,就要小的!”
她见我态度很坚决,无奈地摇了摇头。老伴似乎也有点疑惑,就问:“大的多少钱?小的又多少钱?”她说:“大的四块钱一斤,小的十块钱四斤。”我对老伴说:“我从小就是在梨行里长大的,那棵树上的梨好吃,我一清二楚。吃面梨,不要选个头大的,那叫‘傻梨’,又酸又涩,现在超市里卖的大部分都是这种;真正好吃的,要选模样周正、表面光滑的。”
摊主用怀疑的目光看着我,我有点卖弄地说:“知道什么时候的面梨好吃吗?面梨是绿色的时候,又酥又脆又甜;发黄了,又甜又面,是最好吃的时候;等它完全黄了,甜度就小了,只剩下了面,吃一口噎嗓子。现在,就是最好吃的时候。”
摊主一看,知道碰见懂行的了,就问:“你是哪里的?”
我说:“离这儿五里地,庄头的。”
庄头村也产梨。她一听,不再说什么。老伴赶紧挑梨,一过秤,三斤。我还想多买,被老伴喝住:“吃完再买!”我只得乖乖地缩回手。
一回到家,我摸出一个就想吃,被老伴批手夺过去:“还没洗呢!”
老伴去洗梨了,我只得耐心等着,嗓子里直咽口水。
2022,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