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浪漫桑林

(2022-08-08 05:07:47)
标签:

文化

分类: 散文
浪漫桑林

 老家要建“桑葚博物馆”,承冯文涛书记不弃,约我为博物馆题写楹联。题写之余,使我联想起幼时与祖父同炕而眠,祖父给我讲故事的情景。其中,有几个故事就与桑葚相关。

    印象最深的,是二十四孝里的“拾葚异器”。 有一个叫蔡顺的少年,父亲早亡,母子相依为命。战乱之际,无以果腹,蔡顺便在桑葚结果时节,每天采摘桑子充饥。他把紫红的桑葚和红色的桑葚分开放在不同的竹筐中,甜美的紫红色桑葚留给母亲,自己只吃酸涩的红色桑葚。起义军感其孝心,给了他粮食回家供养母亲。当时祖父说蔡顺是我们本地人,后来查资料,说是河南汝州人。不过,此事不必认真,因为都是传说,传说里的人物籍贯有多种版本并不鲜见。比如前些年为陈世美的籍贯问题,两地还打起了官司。

    还有桑树与杨树的故事。西汉末年,为平定王莽叛乱,汉室子孙刘秀亲征,不料被王莽打败流落于我们一带(另一版本说是幽州),饥饿难耐。恰好此时桑葚结果,刘秀靠着桑葚充饥度过了追兵追杀。当时刘秀就许愿说:“等我做了天下,我一定要封你为王!”几年之后,刘秀打败叛军获胜,派人去封赏桑树,不料来人不识桑树,错将旁边的杨树封了赏,“桑树救驾,杨树封王”。杨树高兴得抚掌大笑,而桑树却委屈地默默流泪。所以,你看杨树叶被风一吹就哗哗作响,仿佛是在抚掌大笑;而桑树身上裂开口子,流出许多粘稠的液汁,据说就是委屈的眼泪。为此,我还专门写过一篇小稿,发表在1980左右的《梨花》上。

    名气最大的是“秋胡戏妻”的故事。祖父说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这儿。过去,我们这儿(与苟村连洼种地)有大片的桑林。戏妻的故事发生在“大鲁道”(古代大名通鲁地的官道)旁,其具体位置应该就在苟村村后的官道附近。但我问过地方风俗专家郭树芳弟,他说戏妻的故事还有一个版本,是发生在齐桥镇,那儿有一条“倒流河”,在齐桥镇闫家务附近。当然,秋胡戏妻的故事版本至少有百十种,秋胡的籍贯也有很多个,反正都是历史传说,姑妄听之即可。

    在古代,桑林不仅仅是劳动的地方,还是青年男女约会之地,所以,桑林是一个充满了浪漫的象征色彩。《诗经》中有大量的反映,有“期乎我桑中”的诗句出现;《左传》还将“窃妻以逃”比喻为“桑中之喜”。

    秋胡戏妻的故事最初见于刘向的《列女传》;与此相仿的,是大名鼎鼎的《陌上桑》。其中的主人公罗敷,被誉为古代第一大美女,家喻户晓。最有意思的是,明代的大思想家朱熹认为,“秋胡戏妻”里的罗梅英与“陌上桑”里的罗敷,其实就是同一个人。如果确实如此的话,大美女罗敷就成了我们的乡党。当然,这只是个传说而已,当不得真的。

   我倒是突发奇想:倘若将几个故事打碎,再重新“捏”一个电视剧,或长篇小说倒是很有意思的,问世之后,说不定会真的火上一把。甚至也许把我老家这“桑葚之乡”给带火了。

    另外,有人把桑葚与“农桑文化”混为一谈,其实是一种误解。“农”指的是粮食种植,而“桑”指的是桑蚕养殖(桑叶养蚕,蚕丝用来纺织),一是吃,一是穿,这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需要,所以,汉代时把发展农桑列为基本国策,也就有了农桑文化的说法。桑葚虽然与“桑”有关,但与蚕桑还是有所区别。用来养蚕的桑林大规模种植,而桑葚树只是在房前屋后、河坡地头自生自灭。打一个不伦的比喻:桑叶林是嫡系,而桑葚林不过是旁系。以桑养蚕关乎国计民生,而桑葚不过是用来“解馋”的零食。

    不过,这种说法并不影响现在发展桑葚的功绩。将不入流的桑葚改造成造福桑梓的“主流产物”,这其实是一种创新与发明。这个功绩,要大大超拔于单纯的“继承与发展”。在进行宣传的时候,不过稍稍变换一下角度即可。

                                                                                           2022/8/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说“棍”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