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说苑》(51)
吴王想要攻打楚国,告诉左右的人说:有敢于劝谏的人立即处死。舍人中有个名叫少孺子的,想要进谏却又不敢,他就一连三天都拿着弹弓在宫中花园里转悠,露水把衣服都打湿了。吴王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园中有树,树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以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最后,少孺子总结说:"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也就是说,这三种东西,都想要努力获得它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它身后藏有祸患。听到这里,吴王连连称赞他讲得好。于是,停止了进攻楚国的行动。
这就是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的来历。
这个故事,与其说它是个关于纳谏的典故,不如说它更象一出童话讽刺剧。蝉,单纯而快乐,"方得其荫而忘其身(庄子语)",站在高高的树枝上,饮甘露,唱哀歌,一时间颇有点乐而忘忧,缺乏危机意识的它,只觉得这世界的美好,却不知灾难已悄悄逼近;螳螂也许是觉得蝉"秀色可餐", 一时把握不住,动了邪念;也许是出于妒忌,必欲将蝉置于死地而后快,于是,弯身附在树枝上,一心只要捕获这只得意忘形的东西。然而它却不知道,它在侵害别人的同时,又有另一双目光贪婪地死死盯住它那诱人的身体:黄雀早已在它的身后,阴险地伸长了脖子想要啄取这只螳螂;黄雀更不知道,一张能置其死地的弹弓,就在它的下边,引而待发。......这出戏,象一个连环套,环环相结,丝丝入扣,险象丛生,动人心魄。它实际上是讽刺了人类那种一心只想图谋侵害别人,却不知又成为别人侵害的对象,因贪图眼前利益而留下遗祸的现象。不管蝉也好,还是螳螂、黄雀也好,尽管它们争得死去过来,最终还不是让那个手持弹弓的人坐收渔利?但是,安知此人的背后,是否尚有一支暗箭在偷偷地瞄向他......说了半天,这一切还不是让一个"利" 字闹的?
(正文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