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说苑》(36)
同样的一件事,可以因人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结果。
孔子有个侄子叫孔蔑,与宓子贱同时做官。孔子问孔蔑做官之后有什么得与失,孔蔑说:我自从做官以后,没有得到什么,失去的却有三种。公事缠身,过去所学的知识不能温习,因此学习不能融会贯通,这是一失;俸禄太少,稀饭不足以供给亲戚,亲戚日益疏远,这是二失;公事繁忙,不能去吊唁死者、探望病人,因此朋友疏远了,这是第三失。孔子听了,很不高兴,就又去问宓子贱相同的问题。宓子贱说:做官之后,我没有失去什么,却有三得。一是虽然公事繁忙,但当初记诵的知识,现在可以去实践和推行,故而学习做到了真正的融会贯通;二是俸禄虽少,可稀饭还能供给亲戚,因此亲戚更加亲近;三是公务虽忙,但我可以在晚上去吊唁死者、看望病人,因此朋友关系更密切了。孔子听后,连连称赞:宓子贱真是君子呵!
同样的问题,其答案却有这样大的距离。其实原因也不复杂,不过是看问题的角度问题。同样一件事,从积极的角度看,应该是件好事,但从消极的角度看,也许就是件坏事。孔蔑与宓子贱,同样是做官,你认为是得,他却认为是失:公事缠身,政务繁忙,孔蔑抱怨没有时间温习学过的知识,故而学习不能融会贯通,宓子贱却将政务看作是实践所学知识的极好机会,认为可以促使自已的融会贯通;孔蔑因为俸禄少而得罪了亲戚,宓子贱却因为俸禄少仍不忘亲戚。从而使其关系更为亲近;同样因为公务繁忙,孔蔑觉得没有时间去吊唁死者与探望病人,因而疏远了朋友,宓子贱却乘晚上的时间去吊唁死者与探望病人,从而使朋友之间的感情更加深厚。
天下之事,古今一理。比如做官,有人认为是施展才能,报效人民的大好机会,有人却将其视为攫取名利,渔肉百姓的捷径;比如发财,有人将钱财的得来,看作是社会的馈赠,因而要回报社会,有的人却认为是自己的运气,做一辈子守财奴;比如贫穷,有人甘于贫淡,认为是砥砺心志的最佳时机,有人却自暴自弃,怨天尤人;比如荣誉,有人把它看作自己人生和事业的新起点,是对自己的激励与鞭策,有的人却将其视为船到码头车到站,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甚至居功自傲,自认为老子天下第一......
其实,说到底,这还是一个人的精神境界问题。正是因为精神境界的不同,才使一个人的生活态度、思维与行为方式产生了差异,最终导致了结果的不同。我想人生在世,虽不能象圣人那样尽善尽美,但见贤思齐之心,总该是有的。所以,每人都应该自觉提高自己的思想与精神境界,一切以善为念,将名利看得淡一些,祛除现代人的浮躁情绪,真正静下心来,以超脱、淡定和从容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从而使这个熙熙攘攘的世界,少一些喧嚣与躁动,多一份宁静与和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