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你不认识的慈禧

(2022-04-10 00:49:57)

  一个你不认识的慈禧

   一个人的形象,究竟是如何树立起来的?当然 ,最主要的是看这个人究竟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但是,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不管你做了多大的事,真心接触到的人也寥寥。真正让更大范围的人知道你这个人和你做的事,只有靠信息的传播。包括像毛泽东、邓小平这类开天辟地、扭转乾坤的人们,真正与他们见过面的究竟有多少人?我们作为普通人,还不是凭借着各种信息的传播来认识他们的?中国有句古语,叫“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有的时候连眼见也未必是实,何况哪些只是听到的信息呢?因为一个信息的传播,不仅涉及到信息的当事人,更主要的还是依靠信息传播者的传播。而随着传播者的身份、环境和动机的不同,信息的本来面目就得到了某种改变,这样,信息接受者得到的信息就成了“二手货”,就未免与实际的本来面目有了某种程度、甚至是彻底相反的改变。之所以有许多的历史名人,在后人的眼里,忽儿是名君贤君,忽儿是昏君暴君;忽儿是智者,忽儿是蠢人;忽儿是君子,忽儿是小人,其实都是信息传播者而作的祟。比方说,慈禧太后。

    如果问:在你眼里慈禧是个怎样的人?人们脑子里第一反应的,一定会是垂帘听政、昏庸误国;是狡诈阴险、是冷酷无情;是作恶多端,是骄奢淫逸......总之,是个十足的恶人。可是,一个人,尤其在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泱泱大国,一个连正宫都没混上的西宫娘娘,居然牢牢的统治了中国六十年,将天下人玩弄于股掌之上,这本身就说明她不是一个等闲之辈。执掌国政六十年,连一件利国利民的事都没做过,这话你不信吗?可是,为什么在人们的印象当中她居然是个十恶不赦的恶魔呢?一方面自然是她做的事大多不得人心,另一方面则属于信息传播者的“功劳”了。如果今天我要把慈禧描绘成一个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多才多艺、纯朴自然、节俭度日之类的人呢?恐怕连我自己也难以置信。

    可是,偏偏有人就这么说。这麽说的人,不但写的是亲身经历过的,而且说的时候早已是慈禧归天、大清完蛋的民国时期了。她就是德龄公主。

    德龄公主的父亲是清朝高官裕庚,满族正白旗人。裕庚很小就进了军队,1895年在甲午战争中担任指挥副职;战后,又以公使身份出使日本;1998年任总理衙门总理;1899年,被任命为驻法公使,在法国驻了四年。驻法期间,他将两个女儿(包括德龄公主)带到法国,接受西方教育。回国后,德龄公主成了慈禧太后身边的第一宫廷命妇,是慈禧身边最受宠爱的人。后来,她与一位美国人订婚,于19075月结婚后,与丈夫一起迁居国外。再后来,她以在慈禧身边的生活经历写成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在慈禧太后身边的日子》。在这本书中,德龄公主彻底颠覆了慈禧在人们心中的固有印象。我们不妨从她的眼里看看慈禧太后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在德龄公主的眼里,慈禧简且就是一个慈祥的老婆婆。慈禧太后与德龄公主第一次见面,就“站了起来,与我们一一拉了拉手,她的笑容十分灿烂。她拿起我的手,盯着我的脸看了一会,绽开嘴笑了,然后,在我两边脸颊上个亲了一下”,并且,将德龄公主狠狠地表扬了一顿。德龄被留在太后的身边。一天早朝后,太后叫德龄等人去看戏,“一路上她不时指指点点,告诉我们一些景致的名称和物件,并说这都是她所喜欢的”,慈禧不顾宫廷的传统规矩,让众人跟上来与她并齐走路;看戏累了,仆人端上点心,“她给我们拿了一些,并要我们像在自个家里一样,不要拘谨。她又摘了些金银花撒在我们的茶杯里,看着我们将它喝下去。”这些,使德龄公主大为感动:“我早就听人说起,太后的脾气非常吓人,可是看到太后对我们如此和气,如此亲切,对我们说话就像母亲一样,我觉得我得到的消息肯定很假,并认定她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妇人。”

    ——善良真诚,豁达大度。慈禧太后与身边的人和睦相处,有时简且像个天真可爱的孩子。有一次在船上,太后让德龄把苹果给后边船上的人扔过去,德龄却扔到了湖里,太后看了哈哈大笑,她自己亲手拿起一个苹果向她们扔去,这个苹果朝着那只船笔直飞过去,击中了一个妇女,大家全都开心地笑了。你看,这像国柄在握的威严的太后吗?有些文学作品中说慈禧与大臣或仆人们下棋,谁也不敢赢她,其实未必。德龄与太后玩掷骰子,有一次德龄赢了,太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笑了,对她说:“你今天运气好,这大概是你要回家了,很高兴,所以神仙们都来帮你的忙,让你赢了这一局。”慈禧让李莲英保存着每个宫廷命妇的生日纪录,太后会为每个过生日的人都准备一份精美的礼品。太后对自己死去的丈夫十分痴情,每到临近祭祀的那段时间,都几乎不住的哭泣,以致德龄感到十分不解:“我无法懂得这种悲伤的原因,因为前皇帝已经死了这么多年了。”太后还十分体恤下人。有一次太后要去西苑,因为下雪路滑,有个轿夫一不小心滑到了,把太后颠倒在地上,这还了得?那轿夫也吓坏了,而慈禧则镇定地坐在那儿,她要大总管不要处罚那位轿夫,“因为这不怪他,石板路太滑了”。主子很大度,反而是奴才不依不饶:李莲英还是命人打了那轿夫八十大板。

    ——处事民主,恪守法制。人们都以为慈禧专制,德龄认为其实并非如此,比如为德龄择婚的事。太后为德龄物色了好几个对象,并且安排两人见过面。可是受过西方教育的德龄,根本不愿意接受被指定的对象,她对太后解释,太后也没再固执己见,最终德龄还是嫁了个外国人。不但是在生活中,即使在处理国家大事时,太后也并不是那么专制、武断。太后曾说过:“我在做出重大的决定之前,都得与我们的大臣们商量一下。我不能不谨慎小心一点,以免给我的人民以口实,对我的某个行为加以批评。我还得遵循祖先们留下的规矩和习俗。”“我不是我个人的主人,而必须与大臣们商量,尽管我是中国的太后,但我也得遵循中国的法律。”有一次,她甚至抱怨说:“我一个人是根本决定不了什么的。他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一起事先商量好了,然后,才向我提出请求。而这些事情,除非有什么性质特别严重的,我是永远绝不会反对的。

    ——与时俱进,勇于改革。慈禧太后不但时时向德龄询问国外的情况,对西方的事物也倍感兴趣。比如男女跳舞,比如摄影,比如油画……她都要饶有兴趣的尝试一下。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压迫与欺侮,慈禧太后多次与大臣们商讨中国的出路何在。有一次袁世凯安慰她,没有必要设想未来的麻烦,太后却说:“无论如何,这是中国开始觉醒的时候了,我们应着力于整顿中国的许多事情”,她说她有决心让中国强大起来,以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她抱怨说,她不断地收到这样那样的备忘录,里面提到这要改革那要改革,但是实际上在任何事情上都没有取得什么进展。有一次慈禧太后接见张之洞,要他不要有任何隐瞒,无所顾忌的说说自己的看法。在提到改革时,张之洞说:要是搁在十年或十五年前,自己可能会强烈反对任何形式的改革,但是,现在他看到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也是必要的,因为时代和环境已经起了很大的变化。慈禧十分赞赏张之洞的观点,而且,在现实当中也确实进行了许多重大改革,比如废除科举,比如筹备共和等。

   ……………………

    如果读一遍德龄公主的这本书,你会对慈禧太后得出一种什么样的印象?

    无独有偶,我还读到备受争议的学者辜鸿铭的一篇文章。他也读了德龄公主的这本书,还专门写了文章,题目叫《中国的皇太后——一个公主的评价》。在此文中,辜鸿铭也对慈禧太后大为赞赏。他在文章中称赞道:“刚刚去世的中国皇太后,是位世人所公认的伟大女性,她具有一切伟人所共有的品质——纯朴。……如果说世界上还有一个具有高尚的灵魂、又不失赤子之心的伟大女性,那么她就非中国刚刚故去的皇太后莫属了。”

    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引用、摘录书中的这些内容,既不是为慈禧翻案,为她歌功颂德;也不是指责德龄公主的偏颇与荒谬。我想说的是,不管多么龌龊的大人物,只要人们愿意,都可以将他塑造成一位品德高尚的伟人,并且,还可以言之凿地举出许多例子为证。慈禧太后是如此,其他名人也未必不如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