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衣食足,知荣辱

(2021-11-23 05:14:40)
标签:

历史

杂谈

分类: 杂谈

                                                         ---读《魏书》记 41

    永兴三年二月,太宗颁了一道诏,诏中说:"衣食足,知荣辱。夫人饥寒切已,唯恐朝夕不济,所急者温饱而已,何暇及于仁义之事乎?王教之多违,盖由于此矣。"因此,出台了一系列稳定国计民生的有利措施。

    其实,"衣食足,知荣辱"这句话,并非太宗提出来的,它源于管子,原话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我们知道,自春秋时代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以来,治国一直是以仁义为本的。到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德治国更是成了封建统治者治国的最高原则。北魏去汉代不远,太宗这番话的意义就在于,它揭露了"以德治国"口号的偏颇性,并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提出了自已的治国方略。

    "知荣辱",是人之所以为人,而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重要的标志。如果没有了荣辱感,世界就会失去秩序,社会就会一片混乱。因此,提倡知荣辱并没有错,但关键的一条是不容忽略的,那就是知荣辱的先决条件,即"衣食足"。正如太宗所言,"夫人饥寒切已,唯恐朝夕不济,所急者,温饱而已,何暇及于仁义之事乎?"这句话,通俗易懂,说得也实在。如果一个人连生存问题都得不到保障时,如何叫他去讲究仁义?北魏名臣高闾说过:"饥寒切身,慈母不保其子;家给人足,礼让可得而生"。旷代伟人毛泽东也说过:"我们不能饿着肚子去'正谊明道',我们必须弄饭吃。我们必须注意经济工作。"可惜,他老人家到晚年,忘了自已所说的话,热衷于"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那一套了。

    经济基础决定着社会关系,也制约着人们"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列宁语)。只有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才有可能去注意到应该完善自已的道德境界。如果不能为一个人提供必要的社会教育和个人学习修养等条件,那么侈谈提高道德,则毫无意义。如果真的要人们知荣辱,首要的一条,就是象毛泽东先生所说的,必须先弄饭吃。然而,如何去弄饭?太宗也说了:"非夫耕妇织,内外相成,何以家给人足矣。"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发展生产力,提高国民经济水平。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人们才会讲究"生产资料的谋得方式",荣辱观才会自然而然的产生出来。

    现在,人们的经济生活水平已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中央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建设十分必要。但应当提起我们注意的是,在提倡荣辱观建设的过程中,不能忽略经济因素的作用。要一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另一方面,要完善和提高人们的精神道德境界。也就是所谓的"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二者相辅相成,忽略了哪一方面都不会取得完满的结果。

    顺便说一点也许是题外的话。开展荣辱教育,还有一个大环境、大气候的问题,诸如社会上到处都是"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当官的高喊"当官不发财,请我也不来",那么,提倡"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那还有什么意义呢/

    总之还是那句话,"衣食足,知荣辱",在提倡荣辱观建设的同时,不要忘了先弄饭吃。这是本与末的关系,不能倒置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顿悟
后一篇:浮萍恶风波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