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魏书》记
(40)
驴有快慢之分。对天生跑不快的驴来说,主人知道它也就这两下子,再怎么用鞭子抽它,累死它也跑不快了。主人无可奈何,顶多骂句"朽木不可雕也",赌气索性不理它了;对快驴则不同了。驴跑得愈快,主人就愿让它跑得更快;只要它稍有懈怠,或有其他原因,想放慢一点脚步,皮鞭便会象雨点一样落在身上。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鞭打快驴"。如果不能跑那么快,它也许就不会受到鞭子的惩罚了。
人亦然。
尒朱兆从小骁勇过人,善于骑射,而且,敏捷骄健。别人不敢爬的悬崖,他敢爬;别人不敢闯的深涧,他敢闯。最令人咋舌的是,他善于徒手与野兽格斗,因此很受尒朱荣的赏识,"任为爪牙"。有一次,尒朱荣送客人,遇到两只鹿,为了在客人面前炫耀,尒朱荣命尒朱兆上前用箭射鹿,并且只给了两支箭,然后,下马架起篝火,准备烤鹿肉吃。谁知,尒朱兆只射了一只鹿回来,尒朱荣一听,非常生气,认为在客人面前失了自己的面子,责备他"何不尽取",令人杖笞尒朱兆五十。
如果换了别人,两只箭便能射到一只飞跑的野鹿,说不定不但不会受到惩罚,反而会受到奖赏。尒朱兆就不同了,谁都知道他善于骑射,因此对他的期望值就会很高,主人才令他必须用一支箭射中一只鹿,否则,便要杖之五十。换句话说,如果他平时不善骑射,他也就不会挨这五十大杖了。这就是典型的"鞭打快驴"。
这样的事,在现实中并不鲜见。到任何一家单位,差不多都可看到这样的情景:有的人肯干事,能干事,所以什么脏活儿、累活儿、危险活儿、得罪人的活儿,都会一古脑落到他的头上,领导还美其名曰"知人善任"。可是,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干的事情多了,说不定哪会儿就会有个闪失。这时,便会受到领导的批评,甚至还要受到严厉的处分。而有些人呢?不学无术,什么也不会干,多简单的活儿也会被他干砸了锅。而领导也不会把活儿派到他头上。不但如此,他反倒象是有了理,自己什么也不干,反而站在一边,横挑鼻子竖挑眼,真可谓"干的干,看的看,看的给干的提意见"。领导不但不敢责备半句,甚至还要陪笑脸。能者受累且受罚,庸者享福还受奖,你说,这世界往哪里去说理?
庄子在山中行,走看见一棵很大的树,枝叶长得很茂盛。伐木的人停在它旁边,却不去砍。问他为什么,他说无所可用。庄子说:"此木以不材,终得其天年夫。"也就是说,这棵树因为不中用,所以才能享受自然的寿命。那些栋梁之材呢?早被弄得四分五裂,派做各种用场了。
"鞭打快驴"的事,如果发生在少数几个人身上,那倒罢了;如果成了普遍现象,就不能等闲视之了;如果决策们也使用这种方法进行人才管理,那可就是关乎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大事了。谁都希望驴跑得快了再快,但是,必须考虑到以下几点:一是要设身处地的为驴们着想。它们的快也是有个极限的,而且随着情况的变化,它也不可能永远这样快下去;二是跑得快了,应该有奖赏,比如增加一点饲料什么的。又要驴儿跑得好,又要驴儿不吃草,天下哪有这等好事?其三,是对那些慢驴,也不能让它们永远躺在那里坐享其成。要尽量挖掘他们的潜力,跑不快还跑不慢吗?而且,给的饲料也不能一样多。这叫快慢有别,赏罚分明。总之,不能象庄子所说的,"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换句话说,就是不能让锐利受到挫折,崇高受到倾覆,有为受到亏待,贤能被谋算。一句话,不能鞭打快驴。否则,所谓构建和谐社会,只能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