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参加一个朋友孩子的婚礼,婚礼上的一个场景叫我心里很不舒服:婚礼正式开始前,一些开玩笑的人,用黑色的皮鞋油分别将新郎的公公婆婆涂了满脸;最滑稽的是脖子上还拴了好几条拴狗的铁链子,而且用锁紧紧地锁住。公公婆婆就这样一副尊容,还得满脸陪笑地参加完全部婚礼。据说,到最后公公婆婆不掏出几百元钱是不给开锁的。
吃饭的时候大家说起此事,都乐得前仰后合的。说实话,我一点都没觉得好笑,就问:这是什么时候兴起的风俗?人家告诉我,也就是这两年的事。据说这还是好的,最厉害的是给老公公涂成大花脸,带上女人的假发与女人的乳罩装女人。我一听就觉得反胃,开这样的玩笑到底是为什么?在我看来,那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开玩笑,而是一种人格的侮辱了。儿子结婚前,曾经有人就与我开玩笑说:到你娶儿媳妇的时候也得这样。于是我就想,假如到我娶儿媳的时候真的有人给我也来这一手,我该怎么办?人家都这样,我能“独善其身”吗?尤其是在我们这里,要是婚礼上没人开玩笑,就显得这一家人特别“死蠢”,人缘不好。到时候我还真不知道应该怎么办?
我国民间有着各种各样的习俗,特别是在婚葬礼上名目多得出奇,习俗的内容也离奇的令人瞠目结舌。当然,其中有不少的习俗是有意义的;即使无益,让大家乐一乐也是好的;但一些完全属于恶作剧,就像前面所说的带有人格侮辱性质的“玩笑”,就特别令人不能接受。还有一些习俗,简直是对人心理与生理的一种戕害,比如女人裹脚,几千年来给女性同胞带来多深的灾难?居然还被当作美谈流传了下来,这是一件多么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啊!
有时我就在想,这些风俗到底是怎样流传下来的呢?我不是民俗专家,对此没有研究,但据我的主观臆测,很有可能是第一次有人恶作剧,被人们一时当作笑谈,到下次再有类似的事情时,人们就会善意的模仿或恶意的报复。久而久之成了习惯,最后就演变成了风俗。除了前面所述婚礼上的场景,前些年一到有些特别意义如生日、本命年之类的日子,就说要给当事人买带有吉祥意义的礼品,像桃罐头、红腰带、红裤衩之类,于是大家就争相效仿,,最后也就成了一种习俗。其实这不过是商家为了推销商品而故意放出的风声,恰好又迎合了大众的某种心理,结果就成了一种习俗。我自己就遭遇到这样的事情。我本命年那年,有一种说法,姐妹们要给娘家兄弟买红裤衩,否则就会一年不顺。姐妹们知道我平时不信这一套,就没有给我买。后来我听了,就问母亲,我姐妹这么多,怎么没人给我买?母亲笑着说:都以为你不信,所以就没买。我也开玩笑说: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要真的出了什么事情谁来负责?母亲就说这好办,明天去买,到时候叫你姐妹们还钱就是啦。到第二天,妻子还真的买回来好几个红裤衩。后来,姐妹们还钱,妻子不要,姐妹们死活不同意,说这种钱没有叫人垫付的,垫付就显得心不诚,硬是把钱塞到妻子手里。通过这件事我就想,习俗是不是就是在人的这种“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支撑下形成的?
风俗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其中优劣混杂,泥沙俱下。一种风俗的流传能否做到去除糟粕,保留精粹,也体现出一个民族的素质与教养。如果民俗被一些丑陋的心理所绑架,比如在新郎父亲脖子上拴狗链之类,就会污染我们的文明与文化,在社会上起到坏的示范作用。这是社会的一种毒瘤,是必要去除之的。否则,就真的会谬种流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