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路人
标签:
文化 |
分类: 散文 |
日记:1979,5,8
送回刘爱芝的《红楼梦》,重新读过一遍。
人生在世,难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居然是这么复杂。林黛玉说:“不可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说的确实有道理。就是处处小心,可能还远远不够呢!
日记:1979,6,7
人活在世上,不会团结人是不行的。只有朋友才能时时给你提出善意的意见,以利于你以后的发展。——写于酒醉之后。
日记:1980,2,6
上午与齐国瑞到冯庄粮站为我买面。买了40斤。
齐国瑞还为我写信去买砟子。
日记:1980,4,24
平时与人开玩笑,闹得有些过分。今天与齐国瑞野外散步,他向我提出了这一点。以后应该注意了。人际关系处理的是否得当,是一个人在社会上能否立足的关键所在。在社会知识方面,我差的太多了。
一个庄稼小子,没有任何的人生经验,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就像无头的苍蝇,到处乱飞乱撞。此时,最需要的就是一个人生的引路人。靠了他的指引,你才能少跌跟头,少受打击。这种引路人需要有悲悯情怀,有强烈的善良心与同情心,所以很难得,可遇而不可求。
我刚刚进入海河指挥部的时候,一个熟人也没有,完全陌生的环境。确实就像刚刚进入荣国府的林黛玉,“不可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有一种临深履薄的感觉。所以,才在日记中写道:“只有朋友才能时时给你提出善意的意见,以利于你以后的发展。”虽然是在醉酒之后写的,但并非醉话。为什么会在酒醉之后说这些,估计是受了什么刺激。通过日记内容,就可以想得出,肯定是到了新单位,又没有与人相处的经验,受到什么挫折,情绪低落,急盼有个引路人来给以人生的指导。
幸运的是,我还真的遇到了这样一个引路人。
他叫齐国瑞,老家是寺门村公社杨寺门村,原先在县粮食局工作,后调入海河指挥部后勤科,任主管会计。当时也就是四十左右岁,体型微胖,皮肤白皙;说起话来语速很慢,一板一眼,很是沉稳,是个很儒雅的人。他知道我喜欢文学,说他就愿意与有才的人说话。他非常喜欢京剧,我也喜欢,成了我俩的共同嗜好,经常会在一起探讨诸如“四平调”“南梆子”哪个最好听之类的问题。再加上他的老家是寺门村,我的老家是大鲁道,两个公社相邻,所以,他也称我为老乡。每天傍晚,我俩经常到野外散步,散步过程中聊天。
虽说关系密切,但在我心目中,对他是有一些仰慕的成分的,不仅仅是年龄的差距,还与他在指挥部具有很高的威望有关。 交往多了,话题就宽泛起来。他知道我刚刚步入社会,就会对我讲一些人际交往的道理与经验,而且,针对他观察到的我不妥的言行,给与很中肯的意见与建议。他对我说话,声调很低,语气温婉,没有半点居高临下的感觉。即便是批评,甚至是近乎严厉的批评,也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比如日记中所说的,我爱开玩笑,但开起玩笑来就有点没轻没重,不知不觉,就把人得罪了。他肯定是听到一些这方面的风声,于是对我提出了严肃的批评。
不仅仅是人生的指导,在生活中他也会给以很多的帮助,解决日常的困难。当时,白面供应还非常紧张,他在粮食部门人脉广,就主动带着我去买面;家里过冬需要砟子取暖,市面上买不到,他就写信,让我拿着去找有关的人,很顺利的就买到了砟子。诸如此类,还有很多。他是全县海河连队的“财神爷”,掌握着整个县团六七千人的吃喝拉撒,所以,基层连队干部对他非常敬重,他说件什么事,基本上没人敢拒绝。仗着这一优越条件,他不但带着我到基层吃饭,还会主动对连队干部说:“你给洪勉弄袋白面!”“你给洪勉弄吨砟子,给他送到老家去。”这其实有点吃拿卡要的意思了,但作为受益者,我心里是很高兴的,也更加感激他。
后来,政办室负责人袁培调回文教局,指挥部领导准备让齐国瑞接管政办室。能够在他手下工作,当然是我求之不得的好事。但不幸的是,没等他上任,海河指挥部与水利局合并,我们这些“聘干”被下放回家,与齐国瑞自然也就分别了。
多年之后,我到教育局工作,认识了在洼里王文教室工作的他儿子。我向他儿子打听消息,得知他已经退休,回到老家养老。我对他儿子说:如果他爸爸到市区来,我一定要好好招待他。结果,始终也没得到这个机会。后来见到他儿子,他告诉我父亲已经去世。我很难过,没想到他那么快就走了,以至于走前我俩始终没能见上一面。为此,我把他儿子责备了几句。
现在我还能经常记起他说过的很多话。这些话,对我即便离开海河指挥部以后的人生道路,仍然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只是有点愧对他对我的“预言”:“你别不信,你将来肯定前途远大。”在官场混迹大半辈子,前途始终也没远大起来;最后,以人人得而欺之的结局,而被社会边缘化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