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启
(2021-03-19 00:03:33)
标签:
文化 |
分类: 散文 |
日记:1979,2,2
高中启来文化馆创作。
日记:1979,3,7
赵向奎来,为我与高中启、于秀荣、赵金旺照合影。
日记:1979,7,7
高中启买票,晚上去红星礼堂看电影动画片《人篸娃娃》,戏剧片《碧玉簪》。期间,说起他去交河中学复习高考事,我很支持,以但丁“走你的路,让他们去说吧”相鼓励。他立即坚定信心。
日记:1980,8,24
下午,高中启来,说他已经收到南开大学录取通知书,要求九月三号报到。我俩在办公室小酌,以示庆祝。
高中启是于1979年2月2日来文化馆报到的,比于秀荣早了一天。
他个头与我差不多,只是偏瘦。眉眼倒是很清秀,嘴角不时翘着,似笑非笑的样子,给人一种聪明、干练的印象。他在千里屯中学任民办教师,是柏昌老师的学生,是那种坐在学校教室里真正上过课的“亲学生”。此次来文化馆进行创作,把民办教师的位置也不要了。他写小说,也写诗歌。
可惜的是,同事不久,我就去海河指挥部了。不过,文化馆与指挥部也就几百米的距离,创作组的几个青年人,经常到我这里玩,我回文化馆的机会更多,与在一起没有多少差别。高中启来得也不少,在我这里一玩就是半天。吃饭的时候,从伙房里打两份菜喝酒。他也是柏昌老师夫人高老师的学生,我俩有时就去孙老师家里蹭饭。孙老师租住着低矮的平房时去过,后来,高老师在单位分到的卫校职工宿舍,去得就更多。
可能是受了柏昌老师的鼓励,他想重新到交河中学复习,然后参加第二年的高考。但是,他顾虑很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不好意思:因为他教书已经好几年,教出的学生都在参加高考了。自己作为老师,与学生一起参加考试,总觉得有点难为情。我是积极支持他复习的。一次,我俩一起去看电影,换片的间隙说起此事,我以责备的口气说他磨磨唧唧,并以但丁的名言“走你的路,让他们去说吧”。一下子点醒了他,当即表示:就这样定了:马上去交中复习。
没几天,他果然进入交河中学复习去了。以他的聪明与扎实的功底,学习成绩飞速提高。第二年,以沧州地区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被南开大学录取。他的作文被中央级刊物《中学生》全文刊发。能够被著名的高等学府录取,这自然是一件大喜事。拿到录取通知书之后,立即来向我报喜。那天他是下午三四点来的,我马上到街上,花一块钱买了一包花生米,花一毛四买了两个猪蹄,花九毛钱买了一瓶常州白酒,不晌不夜的,就喝起酒来。我说:“你不容易。”一句话说中了他的痛点,加上喝了点酒的缘故,居然激动起来,连说了两句:“真他妈不容易。”
一上大学,命运立即被改变了,我当然从心里羡慕得很。那天送他走的时候,我引用了一句:“苟富贵,勿相忘”为赠,带有几分酒意的他使劲拍了拍我的肩膀:“操!你说这个。”
相忘不相忘,我不知道,从他上大学之后,我再也未见过他,只是通过信,也不多,后来就断了。不过,他与柏昌老师一直保持着联系,因此得知他大学毕业后被分到了天津市人事局。在仕途上,也是顺风顺水,据说是做到了人事局副局长。柏昌老师一家从交河调往天津塘沽,他给从中帮了不少忙。这些年几次去天津,有人提议去看看他,我都拒绝了:一是我没有什么事需要他帮忙;二来官不小了,还会与你啃猪蹄喝小酒吗?再说,已经多年不见,人家还认识我吗?
话虽如此说,但以我对他的了解,一切应该没问题。这些年来,都各自忙着自己的生活,很难静下心捋一捋往昔的岁月。虽然我俩都从青葱少年变成了白头翁,但筋骨是变不了的。我想,见面应该还是能够认得出,只是不知还有没有这个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