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涉文化圈
标签:
文化 |
分类: 散文 |
日记:1978,9,14
上午到广播站给郑凤章打电话。他说文化馆准备举办一期文艺创作学习班,已经文化馆老师同意,要我在征得大队同意后参加。时间是半个月。这是学习的好机会,我当然要参加。
日记:1978,9,19
上午给文化馆朱振岳老师打电话,他介绍学习班的情况,说这次学习班,主要是创作而不是学习。要求我只带被褥就行了,生活费与补助由文化馆负担。听说同去的还有石桥一个写长篇的。
日记:1978,9,21
早饭后去石桥王宗如家,准备一起去交河,但他说下午再去,于是我就回来了。
下午,与王宗如,还有与他共同写长篇的崔成春一起去交河。1:45动身,4:15到达文化馆。报到后,去交河中学,学习班在那里进行。住教室。
领到饭票5斤,菜票2.00元
日记:1978,9,24
学习班正式开始。上午,文教局刘局长与文化馆长门馆长来看望大家。
发学习材料,《王愿坚、臧克家、欧阳山同志谈创作》。
晚上到红星礼堂看电影,故事片《红日》。
日记:1978,10,7
学习班即将结束,上午开会。文教局王旭如、文化馆门馆长到会讲话。
领到生活费,每天0.40元,补助0.80元。一共15天,补助共计18元。
在书店买到玛拉沁夫小说集《花的草原》,。
下午回家。
1978年,接到县文化馆通知,要我参加在交河县城举办的全县文艺创作学习班。
说实话,接到这个通知,我有点惊喜,因为在此之前,我还从未参加过县以上的会议。其实,最高兴的是祖父。老人一听说我要去县里开会,简直就像中了举似的,说:“这次,公家还不得给分个差事啊?”我倒是很理智,知道不过是开个会而已,不会有什么。但是,我之所以非常重视这次会议,除了是第一次参加县里的会议之外,我还期冀着结识一些名家、文友,能够融入文化圈子。
创作学习班,9月23日报到,10月7日结束。参加学习班的是来自全县的业余作者,包括崔成春(大鲁道)、王宗如(大鲁道)、李洪勉(大鲁道)、刘彦才(冯口)、李毅(大吴潘)、田贵深(寺门村)、刘锁刚(洼里王)、付金发(宣传部)、肖占文(交河)、安宝森(千里屯)、白树洪(富镇)、左洁(文化馆)、王桂芬(郝村)、高中起(千里屯)、李炳莹(广播站)、王中和(宣传部)、赵静德(大鲁道)、刘连起(寺门村)、李为民(后河)、阎树华(交河中学)等人。学习班在交河中学进行,大约是经费紧张的原因,除了县城的作者与女作者,其余的都住在一个大教室里(当时正是秋假期间,没有学生)。白天,大家在这里探讨文学或创作,晚上就睡在用课桌拼凑起来的“床”上。
此次学习班最大的收获,是结识了全县的主要业余作者,同时也有了真正的指导老师。尤其是朱振岳与孙柏昌二位老师诲人不倦,不但对我的创作予以热情、真挚而中肯的指导,还在学习班结束不久之后,将我借调到文化馆进行专心写作。从此,我的写作逐渐走上了正轨,并且,对我的人生之路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当然,这也是后话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