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胜利法”的来源

标签:
文化 |
分类: 读书札记 |

五四时期,守旧势力极端仇视改革,疯狂维护旧传统。 只要是旧东西,哪怕是糟粕,也会被认为是精华;恰如鲁迅先生说的,即便是溃烂的脓疮,也觉得“艳若桃花”。
这方面,最典型的代表是辜鸿铭, 女人缠足,男人留辫,甚至纳妾,在他口中都是美谈。最典型的是他说中国人脏,却称赞“脏得好”。在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北京大学,辜鸿铭拖着一条辫子气宇轩昂的走来走去,成为对手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还有一位叫林损的新文化反对派,对新文化横加指责,百般丑化。他却故意以白话的形式写了一首诗,送给新文化的主将刘半农与胡适看。刘半农与胡适干脆把它在《新青年》上刊登出来。头两句诗是:“美比你不过,我和你比丑。”
明明知道自己是丑的,永远不是美的对手;然而,我仍然要与你“PK”一下:固然我没有你美,但是,你有我丑吗?在比丑方面,你永远不是我的对手!——同样的话,颠倒一下次序,立马转败为胜了。
鲁迅时常以这些来讽刺那些守旧的顽固势力,并把这所谓的“精神胜利法”写进了小说《阿Q正传》里。周作人在说到《阿Q正传》时,曾经解释道:“肮脏胜过洁净,丑胜过美。因此失败至少总也就是胜利,即形式上虽是失败,但精神上胜利了,只要心里想:这是儿子打老子。”
从此,“精神胜利法”成了国民劣根性的一个重要标志与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