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夫忧国

标签:
文化 |
分类: 杂谈 |
翻看过去的日记,每当读到1975年9月21日的日记,就禁不住嘿然而笑。
先看一下这篇日记的内容:
1975,9,21
昨晚到大窑地割豆子,回来已近零点。割了一圈半,加4分。
上午到大窑地扛高粱秸,加2分。
下午到中二节地割绿豆,后转三节地。
昨天赵金阁去世。
送还杜汉才《艳阳天》。
时事分析——
据我估计,八成今年要解放台湾。准确日期不敢说,有人说十月一日打响,有人说十月十日打响。
19日,大队召开会议,大队班子成员、民兵连长、排长、生产队队长。昨天周凤金说,每个生产队要出16人(是支前吗?);并要求种好小麦支援前线。
有人说,解放台湾会引起世界大战,美国会帮助台湾,苏联也会趁机进攻我国。但我认为,苏联任何时候都有能进攻我国,但在解放台湾时不会。解放台湾是中国内政,苏联虽然是社会帝国主义国家,但终归也是怕世界舆论的。至于美国,虽然与台湾订有共同防御条约,但是,我们应当看到中美关系的总趋势。中美关系正在逐步改善,牵涉到福特十月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因此,美国不大会出兵。
十月份解放台湾既是对国庆节的献礼,又可以进一步威逼美国早日与中国建交。
前半部分是纪事的:头天晚上生产队加班干农活——割豆子,一直干到近零点,报酬是加四分;上午到地里扛高粱。当时,生产队只有一辆大车,农忙时节根本忙不过来,所以,就必须由人来运输。肯定是重体力活,故而加计2分;下午割绿豆。
除了在生产队劳动,还要参加村里的活动。比如死了人,大家都要去帮忙。想我这种少年,会做一些散跑的事情,诸如烧水、洗碗,或者抬抬架架之类的活;出殡的时候,还要“抬杠”。忙活着一切,仍然不忘读书。当时可读之书很少,都是互相借着看,比如借同村同学杜汉才的《艳阳天》。
忙完了一天的事情,晚上,还要听收音机,从广播里了解国内外大事。另外,我还花一元钱订了一月的《河北日报》。听了新闻,便要进行分析,在日记里写下自己的“时事分析”。因为国庆节临近,广播里每天都宣传“一定要解放台湾”,所以,这天的日记里就有了关于解放台湾的分析。从国内到国际,还要联系本地实际,对苏联与美国会不会出兵干涉都有基于历史与现实的解读。现在来看,观点当然是幼稚可笑的,但从当时的背景说,解读的方法应该还算是有一定“高度”的,虽然这“高度”现在来看也分幼稚可笑。
一个十六岁的农村初中毕业生,干着繁重的体力劳动,居然依据听收音机广播,来对国内国际大事进行研究,有没有点“脚跟站田头,胸怀全世界”的意思?
可笑吗?当然可笑;可是,当你想到这是当年我们着一代人的心理轨迹,也就笑不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