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运河边上瞎琢磨(续五)

(2020-06-15 00:45:50)
标签:

旅游

分类: 散文

运河边上瞎琢磨(续五)

运河边上瞎琢磨(续五)

1

山楂树广场的北侧,池塘里的荷花开得正盛。

    我对荷花,说不上不喜欢,也说不上多喜欢。在我的印象中,它与别的花并无二致,甚至多少还有一点艳俗的感觉。都是因为一篇《爱莲说》,拉高了它的身价。

     《爱莲说》对它最核心的评价是“出淤泥而不染”,就因为这一句,使荷花成了高尚与纯洁的象征。其实,不过是因为作者的偏爱而心生喜欢罢了。天下的花卉大多都生长在泥土中,即便是在水中生长的花,也非莲花独有,有谁见过哪种花是“出淤泥而染”的吗?

言过其实了。

2

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开阔地,大片的油菜花赏心悦目。曾经与好友在这里野餐,喝酒、拍照、唱歌、嬉闹。眨眼间,这里变成了一片树林,幽深,寂静。

得到了幽静,却失去了辽阔。

上帝在给你点什么的同时,总要再拿走点什么;给你开一个窗子,却把身后的门关了。得到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失去,就像早晨散步,得到了健康,却失去了安逸;又像美食,快了味蕾,却苦了肠胃。

恩赐的同时,却神补一刀。

3

景观带里有几株桑椹树,很粗大,至少有几十年的树龄,应该不是新近栽种,而是“原住树”的遗存。

近年,泊头的桑椹种植方兴未艾,也确实卖出了一个好价钱。其实,过去桑椹并不受人珍爱,都是在房前屋后,自生自灭。长了桑椹,量也很小,自家吃个新鲜,顶多拿到集上卖个零钱贴补家用。没人指望它过日子,也没人尽心管它。只是这几年突然走红,身价飞涨,还搭上了航天食品的顺风车,一下子从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还上了央视。

于是,人们对它青眼相加,还有文人犯了寻根瘾,就像修家谱非得找一个名人祖先出来,说桑葚就是传统农桑文化里的“桑”。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所谓的“农桑文化”,“农”指的是农作物,也就是庄稼;“桑”,指的是的桑田,主要用来采桑养蚕,织布用的,桑椹不过属于“附属品”或“衍生品”,很少有人拿它果腹,更不能用它遮体。现在,南方还到处是大片的桑田。农为吃,桑为穿,人生大事,吃穿二字,这是人生存的基本要求。桑椹属于桑科不错,但说它就代表了“农桑文化”,则有点牵强附会了。

4

沿着景观带一直向北,到终端是一条东西向公路。有个出口,我想从这儿出去,再到景观带的西侧转转。没想到东边有出口,西边却没有入口。有两个年轻人越栅栏而入。我犹豫了半天,最终还是学着他们的样子,像只笨拙的鸭子艰难的攀援而过。我想我的狼狈相,一定像极了朱自清散文《背影》里的那位翻越栅栏去捡水果的父亲。

找不到入口,只能越栏而入。世界上很多的规矩,就是这样被逼着破掉的。

5

一个地方,有了水,就有了灵气。

我的老家,前有千亩坑塘,后有滹沱故道,水多的很。我的少年时代几乎离不开水,洗澡、摸鱼,打水仗,儿时的记忆都是湿淋淋的。

后来,水越来越少;再后来,水没了,水井干涸,河道见底,连人都变得浮躁起来。八十年代末,运河来水了,是那种浑浊的黄河水。即便这样,仍然有很多人到河里去洗澡。当时我在《泊头报》,每天吃过午饭,就与市委的几个年轻人去河里洗澡。在浑水里洗澡,偶尔灌一口水,牙缝里都是沙子。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有过这样的体验。

现在的水,是从长江引过来的,还算清澈。很想跳下去痛痛快快的洗个澡,可惜年老体胖,怕是下去也游不动了。

                                                              2020/6/1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