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菜,很对我口味

标签:
美食 |
分类: 散文 |
聪聪不上班,在厨房里与她妈妈嘀嘀咕咕什么。我一去,聪聪就问我:“中午给你炖鸡,你吃不吃?”我很干脆的回答:“不吃!”老伴忙把我往里屋推:“你甭管了,就擎着吃吧!”随即悄悄地对我说:“这是专门‘就和’你做的,不放杂七乱八的佐料。”
我半信半疑的回到自己房间。知道女儿是好意为我炖鸡,之所以很干脆的说不吃,是因为现在我与她的口味相差实在太大。此次来北京,基本上是“一家两制”、“分桌而治”。为此,我接连写过两篇文章,发在“今日头条”,都引起了强烈反响,《我家的一家两制》日点击量达到57万,其姊妹篇《两锅同炖一只鸡》也接近9万。很多人都说他们家也是如此。看来,两代人“吃不到一个锅里”还真的不是个别问题,属于普遍现象;不过,见解却不一致,绝大多数支持“维持现状”,也有少数人不同意。比如“分桌而治”,网名“蜗牛姐就是我”就很赞成,说“我跟爸妈楼上楼下,我们分开吃,但是如果蒸馒头包饺子啥,会送下去;炒菜炖肉基本不送,因为我做的他们不爱吃,他们做的我也不吃,嫌太清淡!”而“东二区的时光”的朋友则说:“口味不一样,分开做没有问题,分餐也很好;但是你们管你们吃,女儿自己房间里吃,这个不可以接受。”前者可能是个年轻人,后者则应该是上年纪的老年朋友。他们口味不一致是共识;后者之所以不接受分屋吃饭,大约还是基于传统的“团圆饭”观念。
饭做好了,菜被端上来,共计四道,有虫草炖鸡汤,土豆焖鸡肉,酸辣土豆丝,烤黄花鱼丸。厨艺不错,让人看上去很有食欲。我率先“开筷”,依次尝了尝:土豆焖鸡肉咸淡适宜,很对我的口味。看得出来果然用了心思,故意“就和”我,格外加了盐;酸辣土豆丝略微淡了些,不过有“酸辣”调和,还可以接受;我本就不喜欢烤黄花鱼丸,与厨艺无关;最后那道虫草炖鸡汤,很清亮,味道亦佳,只是因为加了虫草,有一股淡淡的异味,不是很喜欢,但也不排斥;况且,虫草是为了营养,当做补身体也很好。
这段时间基本上“分桌而治”,很少坐到一起吃饭。今天不但全家坐到一起,而且在菜肴上还特意加了很多心思,这是孩子的一片孝心,我很感动。
两代人有代沟很正常;但是不是沟的两边就必须“老死不相往来”?我看未必,关键是两边有无来往的意愿。只要有了意愿,就有了沟通的可能。架构桥梁的两大决定因素,是互相靠拢与接纳。如果想融入,就必须主动靠拢;如果想融合,就必须接纳;而靠拢与接纳的粘合剂就是宽容。而且,双方要一致,“单边主义”不行。他想靠拢,你不接纳,或者你想接纳,他不靠拢,都不会取得效果。非仅吃饭问题,大到民族国是,小到家庭琐事,概莫能外。
此时,我到理解了那位“东二区的时光”朋友。同桌吃饭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仪式,属于儒家学说里的“礼”;而靠拢与接纳,更接近于传统文化的“中庸之道”。行之以中庸,谐矣。
这顿饭,使父女感情更加深了一步,很高兴。而我以为高兴的最佳表达方式就是喝酒,所以,我端起酒杯来,一饮而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