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笛短吹(四七)

(2019-10-09 00:07:59)

139,不知哪国打哪国

我的初中一位老师的父亲,建国初期曾经在村里当村干部。因为没有文化,开会也不会记录,回到村里传达会议精神,都是是凭着记忆。

六十年代初,中苏交恶,发生了歹徒袭击中国大使馆事件。老师的父亲开会回来,在全村社员大会上传达。他先是干咳了两声,然后说:

“同志们:

刚才,我到公社开了个会,说,也不知道哪国跟哪国打起来了,把咱们国的玻璃给砸碎了,咱们国不愿意了,非得让他们赔!”

说完,想听听大家有什么反应,没想到台下是一片寂静。他问旁边的一位社员:“你们怎么啦?”

那位社员说:“到底哪国打哪国啊?”

老师父亲顿时语塞,因为当时他自己就没听明白。后来,我们那一带的人们就将说不清的事情形容说:“也不知道哪国打哪国了。”

140,欢迎词

这是当年曾经名声大噪的“反潮流”典型,返乡参加劳动的部队干部朱智慧私下里讲的一件趣事。

此事发生在旅大军区。有一次过年,上级派慰问团来到某团慰问。该团团长是“土八路”出身,没多少文化。秘书为他写了欢迎词,其中有一句:“慰问团长途跋涉,来到我们团进行慰问,这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鼓舞”,但他在欢迎会上给“念砸”了,把“慰问团长途跋涉”理解成了慰问团长叫途跋涉。他是这样念的:

“同志们:慰问团长途跋涉同志(他让我直呼团长的名字不礼貌,就加上了“同志”二字),来到我们团进行慰问,这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鼓。”

因为讲话稿写到“鼓”的时候,一张纸写完了,“舞”字转到了下一页,他没看到,就直接念成了“是一个很大的鼓”。秘书赶紧附耳提醒:“下面还有一个舞。”

他立即做恍然大悟状,接着念:“对,还有一个‘舞’。哦,载歌载舞嘛!”

141,非亲即友

当年,每个公社都有社办工厂。我们公社的社办厂厂长姓胡,也是“大老粗”出身。有一天临下班,他把大家喊住了,自己往一只空箱子上一站,就开起会来。他说:

“同志们,朋友们,女士们!”

大家都很奇怪,大老粗怎么突然之间拽起文来了?显然,是受了当时报纸上国庆招待会上领导人致欢迎词的影响。他接着说道:

“咱们都是三里五村,非亲即友,从五湖四海走到一起来了,干活的时候你不好好干,偷懒耍滑,你算你娘个逼的什么玩意!”

最后一句,露出了本色,大家轰的笑了。

                                 2019,10,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重阳石榴红
后一篇:朱熹伏法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