箪食壶浆迎闺女

标签:
情感 |
分类: 散文 |

中秋节到了,女儿原先说带我们去旅游,票都买好了,被我改主意了;她只好想方设法买了回家的车票,并告知:今天下午回家。
人老了,对外面的事情不再关心,把那点心思都放在了儿女身上(尽管有时这种关注招儿女烦)。我有一儿一女,有人说,儿子是皮恰克,外面光鲜,但不挡风;女儿是小棉袄,贴心贴肉。如今儿子在上海,早已成家立业,按照法律的说法,他有了自己的小家,而原先的家,就成了“原生家庭”;再说,小子心粗,路又远,一年也不见得回次家,节假日打个电话就算不错的了,因此,也就不再指望;倒是女儿在北京,离家近,回家也方便,经常提前也不打招呼,突然进门,给你来个惊喜。如今已是而立之年了,却仍然像个小奶孩,进门就撒娇,抱着你又亲又啃的,一点“正经”都没有。撒娇是她的孝道利器,说她工作的事,我们也不懂;说她婚姻的事,又没有“共同语言”,剩下的也只有撒娇了。似乎天底下就没有撒娇办不成的事情,不论你心里多不痛快,她一撒娇,你心里就开花了。
如今,我与老伴也算是“空巢老人”了,平时孤独惯了,所以,女儿回家就成了家里的一件盛事。这一下忙了老伴,手忙脚乱的做着迎接闺女的各种准备:提前把被褥晒好,暄暄乎乎的,盖着一定很舒服;跑小摊,进超市,把女儿爱吃的水果零食准备好;还要专门打电话问,吃饭想吃什么,不是饺子就是凉面。看着老伴两脚生风,出来进去的忙活,我的心都累,她自己倒是乐此不疲。
这使我想起母亲在的时候。小时候就不说了,即便我结婚生子之后,也算是一把年纪了,每天上班,母亲要目送你远去;下班回家,一进胡同口,就看见她早已倚门而望了。那时候我还体会不到老人的心情,虽然也知道这是一种母爱,但总觉得有点繁琐,甚至有些好笑。如今,我也到了母亲当年的年纪,才真正体会到了母亲的那份恩情。都说失掉之后才懂得珍惜,可是懂又有什么用?懂了,也没了。
从老伴的身上,我看到了母亲的影子,那就让她忙活吧,套白岩松的一句话:累并快乐着。
快乐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