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生拼图

(2019-03-21 05:06:09)
标签:

文化

分类: 文艺评论
                                                         ——读刘耐岗《玩具拼图》
人生拼图
    
    刘耐岗是在文学群里认识的文友,迄今吝于一面,不过每天可以在群里见到他。看照片,便知这是个聪明的人。他的主业是卖酒,所以在群里谈生活,谈文学,最后总会不露痕迹的归结到他的酒头酒上面。这是个真正把艺术生活化,把日子过成了艺术的人。一个这样的作者,随便扯一块生活就成了作品。
    《玩具拼图》就是一段艺术化了的生活画面。一位家长从“我”的小店里买走了玩具拼图,随即带着孩子回来退货,说拼图缺零件,原因是孩子怎么也拼不成图;“我”放学回家的儿子见状,自告奋勇要求试试,条件是爸爸陪他一起试。最后成功了,儿子希望把这副拼图送给他,目的是让爸爸经常陪他玩。
    这是两组人物关系。一组是“我”与顾客的关系,一组是“我”与儿子的关系,两组关系指向的是同一问题,也就是家庭教育问题。
    显然,两位家长都是爱孩子的,但爱的方式却不同。孩子的妈妈极力维护自己儿子的利益,不惜与熟悉的邻居“我”恶言相向,不过,她的这种维护却有点奇怪:她退货的原因,并不是拼图真正缺少零件,而是因为她儿子拼不成图。由此可以看出,她与儿子的相处并不深入,对儿子的需求也并不了解;而“我”呢?儿子提出试一试的要求是希望爸爸与他一起拼图,最终的要求是爸爸能够经常与自己一起玩。所以,这是两个心中缺爱的孩子。
    一副玩具拼图展现了当今教育的大问题,即家庭教育问题。现在的孩子也许并不缺乏物质,真正缺乏的是心灵的陪伴。而这种陪伴的缺失,导致的是精神的孤独,这对孩子的人格成长极为不利,甚至会走偏。教育也是一幅拼图,缺少了哪一块都是不完整的。这些孩子成人之后,就会成为很大的社会问题。 
    刘耐岗对这一问题的处理,不是通过干枯的说教,而是以他所熟悉的生活场景来展现,当然,这种生活场景是经过艺术化了的。那位妈妈在没弄清真相的同时就“火气很重”的发作,说明这是一位性格火爆而且直爽的女性;而“我”对儿子心灵需求的忽略,说明也是一位大大咧咧,不在意细节的家长;退货的家长被“孩子逼着我在桌子底下找了一个遍”,孩子的骄纵跃然纸上;而“我”的儿子有理有据,稳扎稳打的“步步紧逼”,则显现了一个心智成熟的少年形象。作者就是在这样不露声色的叙述过程中完成了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在很短的篇幅当中通过两组人物关系来揭示一个主题,使得作品结构复杂而丰富,对推进情节的开展,把握叙述的节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读完这篇作品,我仍然有不满足的地方。篇幅明明已经很短了,却仍然隐隐有长的感觉。何也?
    写作如同绘画。作画过程中,有个合理用墨的问题。该浓则浓,该淡则淡,该简则简,该繁则繁,疾缓有致,疏密得当。如果平均用墨,整个画面就会显得平淡、呆板。写作也是这样,叙述时简单明了,用的是写意笔法;描写时浓墨重彩,细腻而不琐碎,是工笔的笔法。我们看齐白石的画,一棵白菜粗放疏阔,而菜叶上的蟋蟀,却精雕细刻,细致入微,有一种栩栩如生的感觉,这就给读者的阅读带来情绪的变化与节奏的起伏,从而得到一种丰富的艺术体验。《玩具拼图》给我一种叙述多而描写少的感觉,应该与“用墨”的方法有关。
    当然,我的感觉也未必对,权供耐岗老弟参考而已。
                                              2019,3,20,于沪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红色笔套
后一篇:乖巧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