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孙手记(27)
我的孙子快半岁了。通过与他的亲密接触,真正体会到了天伦之乐;同时,也得以知道阻碍祖孙进一步交流的因素,那就是“婴语”。“婴语”者,婴儿之语也,也就是所谓的“咿咿呀呀”。虽然婴儿貌似不会说话,但那咿咿呀呀就是他们特殊的语言表达。而这种表达,是从生下来就有的,只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一个从简单到繁复的过程。比如,哭就是最初的表达,随即就有了所谓的“咿咿呀呀”。他们不会清晰的成人语言,就只能通过这些咿咿呀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对于大人来说,婴儿的这种表达,不啻于“天文”,或完全陌生的外语,只能通过猜测来探知他们的需求。但是,这种猜测很难准确,有时甚至会完全弄反,形成真正的“代沟”,不仅影响交流,甚至会妨碍对婴儿的养护与照顾。
其实,业界对婴儿的语言还是有一些初步的研究的,研究认识到0-3岁是宝宝语言发展最快、也是最为关键的阶段。在这个时期的语言发展速度相当惊人,只要稍加引导,就能说出一些多词句的话语,并学会使用各种基本类型的句子,说话时还会出现一些复合句。
这个时期的宝宝还非常渴望能与父母交流。比如0~1个月每个宝宝的哭声不一样,不同的哭声代表着不同的需要,对说话声很敏感,尤其对高音很敏感;2~3个月能够将声音和形象联系起来,试图找出声音的来源,会发出“咕咕”声,而且会发a、o、e音,能辨别不同人说话的声音,有不同情感的语调;4~6个月咿呀作语,开始发辅音,如d、n、m、b,看见熟人、玩具能发出愉悦的声音,叫他名字会转头看;7~9个月能重复发出某些元音和辅音,如“Ma-Ma、Ba-Ba”的音,但无所指,试着模仿声音,发音越来越像真正的语言,并且开始懂得一些词语的意义,会挥手再见、招手欢迎、拍手;10~12个月能懂得一些词语的意义,能按要求指向自己的耳朵、眼睛和鼻子;能说出最基本的语言,如“爸爸”、“妈妈”,而且有所指;出现难懂的话,自创一些词语来指称事物,同意点头,不同意摇头、摇手,会讲出单词句,等等。
这些,当然不是我的研究发现;但我想说的不是这个;我想说的是,能不能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研究,开发出一套婴儿语言(包括口头表达与肢体语言)的准确解读与标准答案,并且普及到每一对年轻父母以及所有与婴儿有关的人员,这样,就更利于对婴儿的照顾与教育,有利于婴儿的成长。我知道这很难,但是相对于已经能够研发出载人卫星的今天,“婴语”的研究开发一定会容易很多,只不过是个重视与投入的问题。我想,如果有关部门能够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集中优秀的心理专家、幼儿教育专家与科技工作者,并提供优裕的研究条件,假以时日,一定能够大有斩获的。到那时,成人与婴儿的交流就会更顺畅,对他们的照顾就会更精细,对他们的成长就会更有利。
我知道,自己虽然半生从事教育,毕竟术非专攻,难免说些外行话;况且有关方面早已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但是,肯定力度不够,而且成绩也不算好,起码是普及不够。所以,尽管我说的也许是外行话,但作为一个正在照顾爱孙且手足无措的爷爷来说,这种焦虑应该是可以被理解的吧?
2019,2,2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