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美丽的乡愁
(2018-03-05 07:13:41)
标签:
情感 |
分类: 杂谈 |
昨天中午聚会,不觉间提起了乡愁这个话题。话题是由歌手朱之文引起的。草根歌手朱之文成名之后,有了名,也有了利。朴实的他想给自己的故乡办一些好事,给老家的人们一些帮助。不过,在他付出心血与钱财的同时,他所收获的并不是感激与赞扬,而是成了一块人人得而食之的唐僧肉。可悲的是人们在大啖鲜血淋淋的唐僧肉时,眼里流露出的却是嫉妒、报复,乃至仇视的目光。一位向他借钱,并且从不准备还账的村民,理直气壮的对着媒体记者说:“他有钱,我不找他借找谁借?”这口气,在外人听来,不仅仅是无情,而且是恶狠狠的。
说来也巧,昨天中午参加聚会的几个人,都是农村出身,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吃上了“皇粮”,并且多多少少也有了一点小权利。然而,这点小权利,带来的并不仅仅是利益与“衣锦还乡”的虚荣,而是如朱之文那样,也成了一块唐僧肉,人人都有权利分一杯羹。既然你成了“城里人”,就应该是无所不能,无所不有,所以,老家人找你办事,要你点东西,是瞧得起你,给你面子,你不能不识抬举。但他不理解,这点小权利极其有限,并不是走遍天下的通行证。他不管这些,找你的事不办不行,办不了不行,办不好也不行;办不了就是你故意不办,办不好就是你忘恩负义。孩子上学,病人住院,车祸被撞,与人打架,无证被罚,打价还价……大大小小,林林总总,几乎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现在,不请客送礼就不办事,他没有这个概念。曾经有个人的孙子想在市区上学,学校不收,就找到我。我很为难,虽然我在教育局工作,但只是个无足轻重的角色,别人巴结也巴结不到我的头上;不请客送礼,人家不见得给这个面子。他显然并没有请客送礼的打算:“这点事对你来说算点什么事呀?”仿佛我的权力大到点点头就能遇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地步。高帽子是给你戴上了,但像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令人很不舒服。类似的事情简直数不清,费了心,出了力,不但要好吃好喝招待他,有时还要替他请客。还有个人带了几个人找我办事,中午我在饭店招待。同来的人想结账,被他拦住:“你不用管,公家给他报销。”当着面说这种话,差点没把我一下噎死。最要命的是,你给有的人办了十件事,只要一件没办好,他就会翻脸,忘记了你所有的好。有一次我与几个从老家出来的人回村吊唁,满街筒子看热闹的人。我们早早地下了车步行,一边走一边与人们打招呼。人实在是太多了,不可能面面俱到,说不定就会有无意冷落的人。后来听说有个人大骂我忘恩负义,其原因就是当时没有注意到他,没与他打招呼。其实,当时一大堆人围在那,不可能每个人都招呼遍,根本就不存在瞧起瞧不起的问题;恰恰相反,正是他从前曾经多次求我办事,包括他七大姑八大姨家的事情。为他跑道,为他求人情,还要管他饭。这些,现在他是不记得了,只一次的没注意到他,就把他彻底得罪了。
同座的人几乎都有这样的经历,为人办事还要挨骂。
大凡出门在外的人,都自然而然的有一种故乡情结,或者叫老家观念。因为老家承载了自己太多的回忆,生于斯长于斯,并且还可能长眠于斯,所以,对老家来的人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只要能够帮助,几乎无所不用其极,即便费心巴力,搭钱搭物,也是心甘情愿的;只是受不了他那种理直气壮,那种吃孙喝孙不谢孙的态度。其实认真说起来,虽然我与你是同村人,但没受过你的半点好处,没有任何理由对你感恩戴德,也没有理由对你负责。对你的事,我可以帮忙,也可以不帮。之所以愿意帮助你,只是因为你与我同村而已;你没有理由,也没有资格理直气壮,颐指气使。我并不欠你的。
然而他不这样认为:你不帮忙就是六亲不认,就是忘本。最要命的是很多人也认同这种观点。
有人说,乡愁是一种美丽的忧伤。这是诗人眼里的乡愁。在我这样的俗人眼里,只有亲情是美丽的,童年的快乐是美丽的,那些爱过我的人,帮助过我的人是美丽的,与别人毫不相干。故乡并不是一切都美丽,只不过被远离家乡的人们选择性失忆了。乡愁固然是美丽的,甜蜜的,但是善良一旦被邪恶打败,乡愁被道德绑架,美丽就会变得丑陋,甜蜜就会变得酸涩。为美丽所忧,被乡愁所伤,也许这就是乡愁的宿命吧?
然而,忧伤依旧有美丽。绑架乡情的只是少数人,多数人还是通情达理,并且时刻记得你的好的,在他们身上,依旧闪烁着善良的人性光辉。乡愁虽然忧伤,依然美丽,所以,我们不必因此而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