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柴扉久不开

(2018-02-17 01:42:27)
标签:

文化

分类: 杂谈
柴扉久不开

早年读叶绍翁《游园不值》,对其中的那句“小扣柴扉久不开”很是疑惑:是柴扉主人不在,还是明明在家而故意不开门?我怀疑是故意不开的。满园春色且有红杏探出墙外,说明有人精心经营,说不定主人柴扉一闭,在里面独享清兴。他不愿意让外来者干扰了自己的清静世界。

春节临近,我即告诉身居同城的外甥女,正月初一不要来拜年,那天我闭门杜客,来了也不开门。外甥女无奈,只得唯唯。老伴说:“你是不是有点不近人情?”我说:“三步两步的道,什么时候想来不能来,干嘛非得赶在这一会儿来?”老伴说:“这不是大过年的,孩子来给你拜年吗?”我说:“拜什么年?忙活了一年下,在家休息一下比什么不好?”老伴说不服,干脆不理我了。

我何尝不知道自己的有悖常理?其实是源于少年时的一段心理阴影。拜年确实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部分,好处能够罗列出一大堆,但对好玩心重的孩子们来说,却未必是一项享受。小时候在家过年,吃过了初一饺子,天还不亮,就被大人拉去到各处拜年。这拜年几乎是挨家转,见门就进,进门就磕头。大部分人家热情接待,抽烟吃糖满照应,还说得过去;有的人家就很冷淡,不搭不讪的,令人扫兴。有些上年纪的人专爱“擎头”,地上专门铺了垫子,来人拜年,毫不客气:“来,磕吧!”早等着给他磕头了。还有过年上供的人家,堂屋里摆着自家父母的灵位,大家进去之后,这头是必须要磕的。头是磕了,心里却不服,除了自己的父母,谁心甘情愿的给八竿子打不着的远房亲戚磕头?对于爱“擎头”的人,我们磕头时也是“偷工减料”。拜年的时候,都是年纪大的人在前面,他们在前面磕头,我们故意躲在后面,一边高喊“拜年啦”,身子却不动,互相坏笑着扮鬼脸。有时走到人家门口,故意大声敲门,还没等人家出来,便喊着:“俺们来拜年,不开门就走了!”等主人来开门的时候,我们早就走远了,把主人尴尬的晾在那儿。就这样一直转到中午,腿酸了,肚子也饿了,领头的长辈一说:“就到这儿吧。”我们便如被释放的囚徒,忙不迭的跑掉,该回家吃饭的回家吃饭,该跑着玩的就跑着去玩了。 

成年之后,参加了工作,春节期间的应酬仍然是繁重的负担。忙了一年,好不容易放假了,却不能好好地休息一下,还要骑着自行车到处转:在职的领导家里自不必说,谁不想讨好领导?就是退休的领导家里也必到,否则就会被说成“人走茶凉”;同事家里得去,仿佛不打个照面便是瞧不起他;朋友家里更不用说了,真的不去,见面便是一通骂;还有远近亲戚、同学、战友等等。转一圈下来,也是不近的路程。有鉴于此,团拜会应时而生。在机关里,我是团拜的积极主张者:见了面,就算拜年了,省了去家里的麻烦。当然,那些重要的关系,即便在团拜会上见了面,仍然要到家里去,比如现任领导。直到后来,随着通讯工具的进步,可以打电话,发短信,到家里拜年的负担才稍微轻了一些。

内退之后,社会交际少了;主要是年纪大了,腿脚懒,心也懒了,对一些可有可无的应酬顿生厌烦之心。过去是给别人拜年,现在是别人给自己拜年;拜年者厌烦,被拜年者也厌烦。总觉得逢年过节,何如躲在家里与家人享受一下天伦之乐,或独自在家享受清闲?再说,现在通讯工具这么发达,打个电话,发个短信,有话说了,礼数到了;况且手机都能视频,有声有图,意思一下也就行了,何苦非得大老远的跑一趟呢?只是大家都抹不开这个面子,虽然心不甘情不愿,还必须撑着。我想,那就从我开始吧。大家互相理解,安安静静的过个年,与家人一起其乐融融的,岂不是好》

我想,也许这也是《游园不值》里主人“小扣柴扉久不开”的缘由吧?

                                                               2018-2-17,大年初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