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王爷的悲哀

标签:
文化 |
分类: 散文 |
今天是农历腊月廿三,辞灶的日子。可是在许多地方,已经无灶可辞了,因为大部分人家都不再祭拜灶神。
中国人信奉的各路神仙有多少?大概没人说得清。曾经读过一本研究中国民间诸神的书,说有数百之多。不管是哪路神仙,是神即是爷,就得磕头祭拜。这么多的神都要祭拜,一般人家大概连香火钱也出不起,只好捡着对自己最重要的拜。所以,就有了“五祀”的说法,即五神:门神、井神、厕神和中溜神,而最重要的就是灶神。在我的记忆中,过去每到年关临近,我们去赶“烂市集”,除了购置过年的东西,必须“请”一张灶王爷回来。有资料说,灶神姓张,长得很美,“其状如美女,着赤衣,名髻也”,但我看到的画像里的灶王爷,却是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旁边那位灶王奶奶叫高兰英,胖胖的,像极了木偶片《半夜鸡叫》里那个凶恶的地主婆。
灶神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除了掌管人们饮食,赐于生活上的便利外,还是玉皇上帝派遣到人间考察一家善恶的官。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民情观察员”,或者官方派来的“特务”。他随身拎着俩罐子——恶罐与善罐,专门装一家人的善恶记录。每年腊月廿四日,灶神要离开人间,上天向玉帝述职,禀报一家人这一年来所做所为的情况。所以,腊月二十三晚上,一家人就得提前为他送行,又称"辞灶"。送灶神的供品一般都用一些又甜又黏的东西如糖瓜、汤圆、麦芽糖、猪血糕等,总之,用这些又黏又甜的东西,目的是要塞灶神的嘴巴,让他回上天时多说些好话,我们老家是蒸年糕。祭拜的时候,都要上供,除了其他供品,最主要的就是年糕。摆好之后,先是给灶王爷磕头,然后将画像烧掉;到大年三十那天,再换上新“请”来的那一张,也就等于灶王爷重新到任了。
小时候,我对祭拜灶神不感兴趣,但对祭拜的供品感兴趣,因为都是平常吃不到的好东西。尤其是那诱人的年糕。年糕分两种:高粱面与黍子面。高粱面年糕红彤彤的,黍子面年糕黄澄澄的,里头有枣,又黏又甜。磕头的时候我就总在想:这灶王爷是个贪吃的家伙,不给他好东西吃,就不替人说好话,看来也算不得什么好玩意儿。不过这家伙也好糊弄,给点年糕就把嘴给封住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封口费”)。谚云:“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灶王爷借公职徇私舞弊,吃拿卡要,而且回到天上说些什么也没有人知道,反正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一家人的日子该怎么过还怎么过,慢慢的,也就没人拿着他当回事了。现在很少有人家再供奉灶王爷。他的命运的衰落,是不是与此有关?假如像现在的“巡视组”,不吃地方的“贡献”,自己开火做饭,下场是不是会好一点?
灶王爷无灶可辞,是人心不古,道德滑坡,还是他自己“为神不尊”,失掉了人们的敬畏?抑或是天宫体制改革,作为可有可无的“神位”被“精简机构”?这大概只有他自己说的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