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色长新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艺评论 |
经典是经得起时间考验,耐得住反复咀嚼的。你可以常读常新,每一次的阅读都能给你带来新的体悟与发现,因为它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今年,我有意识地重读了三部世界名著,即: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与肖霍洛夫的《静静的顿河》。 都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四卷本,属于大部头了。这三部书,都是多年前读过,很多细节都记不清了。所以,这一次的阅读,乃是一种全新的感受,是一次重新心情激荡的过程。
《静静的顿河》,是受了一位文友的鼓动买下的,而此前曾经无数次欲买而罢,无它,吝于囊中银两而已。文友劝我,挣钱就是用来花的,况且买的是你所钟爱的书。此言有理,于是,一咬牙,断然买下。到手之后一读,这钱果然花的值,阅读的美感替代了花钱的疼痛。
现在,只读了第一册,全书的四分之一,还无法说出自己最完整而准确的感受。但就是这一册,已经使我振奋不已了。感受最深的是书中的写景,而这却是从前不曾注意过的。我曾经为屠格涅夫《猎人笔记》里的风景描写而叹为观止,以为无出其右者;今日再读《静静的顿河》,才发现肖霍洛夫有过之而无不及,起码不在屠格涅夫之下。谨以全书的开头第一段为例:
麦列霍夫家的院子,就坐落在村庄的尽头。牲口院子的小门正对着北面的顿河。在许多长满青苔的浅绿色石灰岩块中间,有一道陡斜的八沙绳长的土坡,这就是堤岸;堤岸上面,散布着一堆一堆的珍珠母一般的贝壳,灰色的、曲折的、被波浪用力的拍打着的鹅卵石子边缘;再向前去,就是顿河的急流被风吹起蓝色的波纹,慢慢翻滚着;东面,在当做场院篱笆用的红柳树的外面,是将军大道,一丛一丛的白色艾蒿,被马蹄践踏过的,生命力极弱的褐色杂草,十字路口上,有一座小教堂;教堂的后面,是被流动着的蜃气笼罩着的草原。南面,是白灰色的起伏的山脉。西面,是一条穿过广场,直通到河边草地去的街道。
广袤的草原,静静的顿河,古朴的村落,当然,还有豪放的哥萨克,被定格成整部小说的基调。但是,作者并没有满足于这种泛泛的叙述,而是用刻刀般的语言进行了精致的雕刻。堤岸、贝壳、鹅卵石、急流、大路、艾蒿、红柳树、街道、教堂、草原、山脉……这一切因素组成了一幅大自然无以伦比的美色。尤其是作者使用的语言,细腻、独到而准确,只一句“顿河的急流被风吹起蓝色的波纹,慢慢翻滚着”,便足以使人回味无穷。“急流”而“慢慢翻滚”,亦静亦动,亦疾亦缓;加上“蓝色的波纹”,愈加有声有色。区区19字,写尽了顿河的绚烂多姿。
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把写景简单的作为自然主义的表现手段,而是融进了作者的真情实感。比如第16章开头,潘苔莱·普罗科菲耶维奇·麦列霍夫接到儿子阵亡的通知前,有一段景物的描写:
一个晴朗的九月的日子,在鞑靼村的上空飘荡着一层薄薄的棉纱似的乳白色彩虹一般的丝网。没有血色的太阳像寡妇一样笑着,像严肃的处女似的蓝空干净和傲慢的令人讨厌。顿河对岸的一片黄色的树林子显得很忧愁,白杨树暗淡的闪着光,橡树落着稀疏的有花纹的叶子,只有赤杨还茂盛的发着青色,喜鹊的尖锐的眼镜很喜欢这种生命的力量。
太阳像寡妇而笑,蓝空如严肃处女,且干净与傲慢,令人讨厌;黄色树林子很忧愁;喜鹊尖锐的眼镜,很喜欢这种生命的力量,这种描写,已经不是客观的描述,而是在客观中加进了主观的成分,于是,风景变得有色彩,有温度了,且契合着书中人物的心境与情节的发展。
令人叫绝的是描写战场时的一段景物。李斯特尼次基带着彭楚克等人到前线去侦查,来到一片小树林:
“小树林子外头密密的生着一堆小白橡树,小白橡树的后面是一片低矮松树的悲愁的黄色,使眼睛看着很不舒服的稀疏的小树林和被奥地利人的辎重车轧过的灌木丛,东一片西一片的散布着。大炮的轰隆声从右方远远的压迫着大地,但是在白橡树这儿却是说不出的安静。打的吸收着大量的露水,各种鲜艳的、成熟的盛开着回光返照的早秋花朵的草,都发出了粉红色。”
在严酷的战争环境里,远处有炮声轰响,作者却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风景;最有趣的是李斯特尼次基在观察敌方情况的时候,有一只张着翅膀的小蜜蜂落在他的马刀上面。
“糊涂虫,”彭楚克批评着蜜蜂的错误,怜惜的和安静的说道。
“什么?”李斯特尼次基拿开了望远镜。
彭楚克用眼睛指着叫他看蜜蜂,李斯特尼次基笑了。
“她酿的蜜会是苦的吧,您以为怎样呢?。”
战争中的环境是残酷的,危险的,压抑的,读者肯定随着情节的发展而松而弛。我们都会有这种体验,过于紧张就会感到压抑感与窒息感,需要以适当的方式来缓解一下,松弛一下。无疑,作者的这段景物描写就起到了缓解读者情绪,把握情节节奏的作用。一部大的作品,不可能都是高潮,无数小的高潮起起伏伏,积累成一个大的高潮;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累积的压抑最终得到一个大的发泄口,从而达到一种阅读的愉悦。这就需要作者在叙述的过程当中,有适当的把握与控制力。在紧张的情节描述当中,加进一些精彩的风景描写,不但对缓解读者情绪,掌握情节节奏有益,而且能够增加叙述的灵动与有趣。比如上面引用的这段,尤其是写蜜蜂的那个细节。读到这里,相信读者都会发出一种会心的微笑。张弛有度,收放自如,这就是作者的本事。
书未看完,多说无益,还是等全部读完后再发议论为好。现在写下的这些文字,并不是一篇完整的文章,只不过是在阅读过程中按奈不住的兴奋,是情不自禁的一种击节叫好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