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命与死亡

(2017-10-16 03:35:41)
标签:

文化

分类: 文艺评论

                         ——读河丁新作《生病》

读河丁的新作《生病》,只读了第一段,思路就被定格在文中的一个场景:“我牵着狗经过喷水池时,她正直挺着身子趴在对面广场边的长椅上,除了头和两只光脚耷拉在长椅两头,全身上下被厚实的长衣长裤密密地包裹着,乍看像一只被窝卷。”一般说来,人直着身子躺下,都是脸朝天的,而“她”为什么是趴在长椅上?路过的曼妙女子倒是透露出一些信息:“——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如佛家的偈语,说了什么,又似乎没说什么,我只得继续读下去,去寻找我想得到的结论。

结果看到的,仍然是死亡前匍匐的姿态。那是一个外号叫“老豆芽”的老人。“他总是趴在打麦场边的小床上,不同的是有时他会屁股高高撅起,双臂紧抱,或侧过半边脸、或用以头抢地的姿势匍匐。每次从他旁边走过,我都听见他喉咙里咕噜咕噜的声响,其间还夹杂着尖细的啸叫,像冬天寒风掠过枯枝发出的声音。”

我在转发此文的时候,加了一句按语:“我一直在想,趴在长椅上的那个佝偻着身子的躯体,到底象征着什么?”作者回答说:“那是一种生命的匍匐,在疾病面前,人们不得不卑微而虔诚。”

也许作者说的是对的。所有的生命在疾病面前,都是卑微而虔诚的。但是,卑微而虔诚有用吗?开头那个老太太“挺直着身子”,也许是认命了,毕竟把躯体放平了;但“老豆芽”似乎不是,他趴着的时候,“会屁股高高撅起,双臂紧抱,或侧过半边脸、或用以头抢地的姿势匍匐。”拱起的躯体,说明了他的痛苦与不甘。他“二十郎当岁时,跟父亲他们一起挖茨淮新河,冬天在河工上冻成了‘齁喽’。由于没钱好好医治,齁喽坐下了根,再加上他身材矮小、面庞黑瘦,人看上去像条断了脊梁的狗,一直挺不起胸膛。老豆芽一辈子没娶到媳妇,一个人住在打麦场边的小土屋里。”同样是生命,但生命与生命的不同,是一种不公平。把所有的不公都归结于疾病,显然更不公平。所以,我回答作者说:“卑微与虔诚拯救不了世界,也拯救不了自己。”

下面,作者连续举了奶奶与姑姑的例子,来说明生命在疾病面前的卑微与虔诚。奶奶死了,带着无以言说的痛苦。但在奶奶死后,人们只顾了痛苦,对巫师留下的那句“治住了,治住了!是长虫精”,却再也无人追究。究竟治住了什么?怎样治住的?谁治住的?通通成了永远的谜。姑姑的死,却加剧了读者的这种疑惑:“我本以为姑姑会比我跟妹妹先治好,因为生同样的病,她吃的药却比我们吃的药好——记得她最常吃的药是利福平——褐红色的小药片,一天两次,一次两片。我和妹妹只能吃异烟肼片加维生素B6。”但作者以为的以为错了,姑姑还是死了,但我敢肯定,绝对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可以打针,她不能。”

作者故意绕开了导致生命脆弱的社会与政治因素,去探究“什么是生之沉重、什么是生之无力”,最终归结于生命的卑微与虔诚。显然这不是事情的全部。在这一点上,我不完全同意作者的意见。开头那个老太太的病,无人知情;老豆芽的病是因为在河工上冻的,还没有经过很好的治疗,才坐下的病根;作者也没说奶奶得的是什么病,仅凭着痛苦的死在家里而不是医院里,就足以说明其家庭经济的窘迫;姑姑尤为如此,怕打针是导致死亡的主要理由吗?生命在大自然面前显得脆弱,但在社会与政治环境面前或者更脆弱。人类也许无法彻底征服与战胜大自然,但对人类生存的环境,并不是说完全不可作为。因为环境的恶化,大半是人类自己造的孽。于是,问题就会到了本文开头的那个场景:那匍匐着的躯体与拱起的腰板、撅起的屁股到底隐喻或象征着什么?我想:大概就是对自己生存环境与生命状态的不甘与抗议;那高高撅起的屁股,是生命在最后一刻揭竿而起的愤怒的旗帜。

我这样说,或许离作者的初衷与立意已远。但我做出这样的思考,恰恰是因为这凄美的故事与作者感人的叙述打动了我。能够感动读者,并引起读者的思考,不管这种思考与作者的初衷是否一致——从这个角度上说,作者的目的达到了,作品成功了。

我读过作者的作品不多,也就是三几篇的样子,但每篇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的语言平实简朴,不尚华丽,但准确、明快,如山间小溪,清澈可鉴,潺潺的流着,顺畅而欢快。在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着作者对这个世界的思考,揭示的是作者自己的生命体验。读着这样的作品,如在炎热的天气里,摇着芭蕉扇,品着茶的清香,听作者的娓娓道来。小故事,大道理,我喜欢这样的作品。

眼下已是金秋,我家院中的山楂结满了果子,一簇簇,似燃烧的火炬,是收获的季节了。愿河丁先生的创作,如眼前的红果,红火而丰硕。我觉得这样说大抵是不会错的。我们期待着。

                                                                          2017-10-1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文乃“圣”事
后一篇:得友人赠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