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韩秀松《辽东游》
很欣喜的读到了秀松兄的新作《辽东游(六首)》。我是关外一游的参与者,对其中所描写的一切自然很熟悉与了解,从而也愈发感觉到诗的美好。几天游览下来,秀松兄说他觉得没什么感觉。我倒是理解他的这种感受,但我更相信作为一个诗人面对着美景,而且是富于历史内涵的美景,绝对不会无动于衷。也许是一时接受的信息量过大,暂时还来不及消化与回味。果然,回来几天后,他就带给了我们这份惊喜。
在我看来,这一组佳作,有别于作者原来的作品。我曾经很坦率地对秀松兄说过,我很喜欢读他的作品,那种技巧的圆熟,意象的绮丽,语言的凝练与优美都使人爱不释手。唯一不满足的是读的多了,会产生一种不解渴的感觉,说不清道不明的似乎卡在了哪儿。后来我想明白了,也许是偏重于技巧,对语言与意象的关注盖过了对社会、对生活本质的思考,变成了一个象牙塔里的诗人。
而这一组《辽东游》则有了很大改变。比如第一首《东戴河》,第一句“疾驰半日已出关,东戴河边梦半残。”“梦半残”三字就奠定了此诗的基调,语气沉重,契合了下面对景物的观察与思考。“浊浪自难涤汗渍,奸商坐敛宰人钱。楼群雾重隐还露,海上风来腥带咸。”这是一段“实景拍摄”。那天风很大,海浪拍打沙滩,海水变成了泥浆,让人无法入水;而无良商人借机宰客:一把椅子每小时收费100元;洗完澡涮涮脚收费20元;加上海上雾气重重,给人带来一种压抑感。然而,诗尾毕竟还是给人带来一抹亮色:“唯有神怡心旷处,大潮浮起小重山”,所谓“小重山”,就是海面上的几块碣石,行状很独特,奇崛中带着绮丽,使人眼前一亮。整首诗有景有情,还有思考,显得厚重了许多。《红海滩》则延续了作者以往的风格,诗句清丽,意境优美。“万亩稻秧方吐穗,无边碱草正流丹”,红色碱草如流丹,状美好风景于眼前。微感不足的是没有把那些活蹦乱跳的螃蟹写进去,否则,动中有静,此诗一下子就灵动起来了。《宁远古城》则体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宁远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地位,同样,活动于此的袁(崇焕)祖(大寿)吴(三桂)在历史上也充满了争议。唯其争议,方能引起人们对战与和、爱国与卖国、正义与邪恶等等的思考。《龙回头》有近有远,有动有静,有虚有实,令人耐读;《葫芦山庄》里的“泻玉时闻泉汩汩,成荫别有鸟关关”,音韵铿锵,节奏分明,令人吟咏再三;《葫芦岛归来大巴晚餐》,近乎作者的即兴之作,汽车上的一顿“花子酒”,调动起来诗人的全部情绪,当场就嗨了起来。“入肠不忌肉包冷,佐酒安嫌蟹味腥?”场景真实而生动;“但使柔情消块垒,且凭狂想破云空。”诗人的喜悦心情跃然纸上。
对作者的这一组新作,来不及细细品味,就迫不及待的发起了议论,可见笔者的兴奋。可惜尚未写完,有车来接,只好匆匆打住,连错别字都未及改。留待以后吧。
2017-8-1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