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友人造像(40)
王力近照(田宝春摄影)
与王力相识,还是在他的学生时代。当时,我在市委《泊头报》编副刊,而他还在泊头师范读中师。他经常为《泊头报》投稿,有时来报社送稿,也就这么认识了。小伙子精精神神的,很招人喜欢。他的文笔很好,字也写得不错,就把他列入了重点作者名单。在他周围,聚集了一帮爱好文学的男男女女,也经常给我们写稿。有一天晚上,他带着这一帮学生作者来看我。我想,既然来了,总得给大家说点什么。我就把闻章请来,与大家一起座谈。当时具体说了些什么,都记不得了,反正无非就是小说诗歌之类的。后来,《泊头报》散伙,我回到了教育局,有一次在同一个大院里住着的常沛汀家里见到了王力。他俩是同学,还是很要好的朋友。当时,他正在一个乡镇学校教书。见了面,仍然是恭恭敬敬的称我为老师。
有一年,任农村部副部长的梁振刚要我为他推荐一个写材料的人选,我就把王力介绍给他。王力到了农村部,工作很卖力,干得不错,部长们也满意,只是编制问题解决不了;恰好营子镇领导看中了他,就把他借调到镇政府做秘书工作。后来镇领导调到王武镇任书记,结果把他也带了过去,还给他挂了个文教室副主任的衔。不过只是挂名而已,仍在镇政府上班。2001年,教育干部调整,他直接就被任命为王武镇乡校长,并且摆脱了镇政府的机关事务,专心致志的回归了教育。那一年,他成了全市最年轻的乡校长。
作为最年轻的乡校长,有利也有弊。有利的是年轻气盛,干工作有激情,也敢想敢干;不利的是在重资历的教育系统,因为年轻而受轻视的现象也是存在的。如果头三脚踢不开,那以后的工作就很难开展。好在事先他做足了功课,经过深思熟虑,一上任,从人事,到教学,到管理都就大刀阔斧的进行了改革。改革进行的既稳妥又扎实,稳定了教育秩序,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头三脚使得人们对他刮目相看,都觉得后生可畏。随着年龄越来越大,社会经验与业务水平也越来越丰富,工作也越来越得心应手,成了乡校长中的佼佼者。
回看他走过来的路程,你可以看到在他身上有一种“王者之气”:有担当,敢面对,决策果断,做事雷厉风行。这种气质的得来,与他的成长经历有关。他不像别的教育干部,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上来的,直接就当了一把手(虽然一度任文教室副主任,但那只是挂名而已),没有当副手辅佐别人的习惯,工作中的生死杀伐都必须由他自己做出判断与决策。这也有利有弊,利是做事果断,敢于负责;弊是不容易听进别人的意见。他的朋友觉得他做的有什么不妥的地方,说不服他,就会找到我。可能他们觉得他还能听进我的意见,要我及时提醒他。我也真的说了,我俩还能很深入的探讨,所以,即便我说的不好听,也不会影响我们之间的感情。其实我心里清楚,我说的也未必正确,甚至有点倚老卖老,但他出于对我的尊重,给我留个面子而已。说到这里,就涉及到他的另一个优点,那就是好学。年轻干部资历浅,经验少,如果不好学,就很难成大事。好在王力有这个优点,不但从书本上学,还经常向一些前辈学。长者虽然老朽,但千句话里说不定有一两句有用的,他听了之后,就用上了。
现在的王力,已经不算太年轻了。我希望他始终保持这样一种年轻人的锐气,也就是所谓的“王者之气”。不用唱什么高调,挣一分俸禄,干一份差事,把应该干的事干好了,能仰无愧于天,俯无愧于地,就很好了。保持王者之气的同时,也不要荒废了自己的“学业”,包括虚心与学习。当然,如果能够继续保持最初的那种人文情怀,再沉下心来写点什么,那就最好不过了。
2017-1-17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