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杌子”趣谈

标签:
收藏 |
分类: 杂谈 |
在我们老家,还有一种被称为“坐物”的东西。一开始,我以为就是普通的用来坐着的东西,比如凳子、蒲团、坐墩儿之类。但有一种坐物叫“wu子”,显然就不是泛指坐的东西了,物品不能称为“物子”,当然,更不会称为“物资”。后来,读一本关于方言的书,才知道原来是“杌子”,或曰“坐杌”。杌,俗谓杌子,有方杌、圆杌、交杌等。兀字说文解释是“高而上平”,杌字玉篇的解释为“木无枝也”,集韵解释是“木短出貌”。可见古代杌是一种矮而无枝上平的光木头,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坐具。迟至宋代,才逐渐成为正式坐具。《宋史·丁谓传》:“(帝)遂赐坐,左右欲设墩,谓顾曰:‘有旨复平章事,乃更以杌进’”。宋 曾慥 《类说》卷三四引《摭遗·安禄山》:“ 唐明皇 召 安禄山 ,用矮金裹脚杌子赐坐。”《水浒传》第一○四回:“有箇彪形大汉,两手靠着桌子,在杌子上坐地。”《红楼梦》第四三回:“ 贾母 忙命拿几张小杌子来,给 赖大 母亲等几个有体面的嬷嬷坐了。”指的都是这个东西。
很显然,这是古代的文雅的说法,被后来的民间所沿用,久而久之,人们忘记了它的来源,只知“坐杌”就是“坐物”,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所有的坐的物件了。
我这人爱瞎想。由此我就联想到,不管你是哪个阶层的人,哪怕你是目不识丁的“睁眼瞎”,声称多么没文化,其实仍然逃脱不了文化的浸染,不知不觉就成了文化的“传承者”。另外,我还在想,眼下有一种说法叫“脑袋决定屁股”,或者反过来叫“屁股决定脑袋”,说法不同,意思却是一样的,有什么样的脑袋,就坐在什么样的坐杌上;是哪个阶层的意识,就会站在哪个阶层的立场。坐在杌子上,读一卷古书,就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坐在杌子上,读外国名著,那自然就是中西融合了;如果是一个孩子坐在杌子上,读一本外国的动漫书,或者用手机玩游戏,那就古今中外都齐了。
这岂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