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圣人家的“混账逻辑”

(2016-02-11 04:36:49)
标签:

教育

情感

分类: 读书札记

                                 ——读书札记

 大凡圣贤之人,说话办事,都有一套超拔于常人的的法度与标准,否则,就不足与为天下师。不过,圣贤毕竟也是人,也得吃饭睡觉生孩子,也得放屁打嗝吧唧嘴,所以,看悖晦礼的时候也不是没有。比如被奉为儒家经典的《礼记》里面就有这么一段记载:

“子上之母死而不丧。门人问诸子思曰:「昔者子之先君子丧出母乎?」曰:「然」。「子之不使白也丧之。何也?」子思曰:「昔者吾先君子无所失道;道隆则从而隆,道污则从而污。汲则安能?为汲也妻者,是为白也母;不为汲也妻者,是不为白也母。」故孔氏之不丧出母,自子思始也。”

翻译成白话就是:子上的出母死了,但子上没有为她穿孝服。子思的门人感到迷惑不解,就请教子思说:“从前您的父亲为出母带不带孝?”子思回答说:“带孝。”门人又问:“那么您不让您的儿子子上为出母挂孝,是何道理?”子思回答说:“从前我父亲的作法并不失礼。依礼,该提高规格时就提高,该降低规格时就降低。我孔伋怎么敢和先父相比呢?我的原则是:只要是我孔伋的妻子,自然也就是阿白的母亲;只要不是我孔伋的妻子,自然也就不是阿白的母亲。”所以,孔家的人不为出母挂孝,是从子思开始的。

子思,名孔伋,字子思,是孔子的嫡孙。子思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而且,他的这段话入了儒家的经典典籍,那就多少有了“领导指示”的意思,是要人们去学习,去效法的。但如果仔细推敲这段话的话,其中未免有不少的不通之处,逻辑也是混乱的。子思的老婆与他离了婚,死后,子思不让自己的儿子为母亲服丧。别人不解,质问子思:从前您的父亲为出母带带孝,那么您不让您的儿子子上为出母挂孝,是何道理?子思的回答是:从前我父亲的作法并不失礼,但我孔伋不敢和先父相比,我的原则是:只要是我孔伋的妻子,自然也就是阿白的母亲;只要不是我孔伋的妻子,自然也就不是阿白的母亲。这是典型的无赖哲学。他不敢说自己父亲的不是,也不遵循父亲的做法。因为我的老婆与我离了婚,不是我的老婆,也就不是我儿子的母亲了。谁都知道,她不是你的老婆了,却仍然是你儿子的母亲,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你怎么可以让自己的儿子变成不知娘亲是谁的人呢?儒家提倡以孝治国,孝的对象是双亲,其中就包括母亲。连娘都不能认了,如何去进孝?确实,他爷爷孔老二说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话,丈夫拿着自己的老婆不当人可以,但不能让你的儿子拿着亲娘也不当人。不是说羊羔跪乳,乌鸦反哺吗?不认自己亲生母亲的人不是连禽兽也不如吗?如果儒家文化培养出来的都是些不认亲娘的畜生,这以孝治国又如何进行!这狗屁不通的混账逻辑,居然是大圣贤子思提出来的,我的娘啊,可愁煞宝宝啦!

这么简单的道理,皇皇写入儒家经典,居然没人提出过任何质疑,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最要命的是,上行下效,子思的后人们真的就拿着子思的话当了“宇宙真理”,从此,凡是孔家的人都不为改嫁的母亲服丧。而且,这积习一直沿袭了几千年,是不是让人有点哭笑不得?

                                                                                     2016-2-1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小站
后一篇:雪地玫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