扪虱
标签:
文化 |
分类: 散文 |

重读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有个捉虱子的情节,引起了我的兴趣,而在从前,曾经读过多少遍,却是未曾这样觉得的。
情节是这样的:有一日,阿Q喝了酒,醉醺醺的在街上走,看见王胡在墙根底下一面晒太阳,一面赤着胳膊捉虱子。一个又一个,两个又三个,并且把捉到的虱子放在嘴里咬,发出哔哔剥剥的声响。阿Q不服气,也蹲下来捉虱子,可是捉了半天,也只是捉了三四个。这叫他失望并且不平起来,于是,两人就干了一架。当然,仍然是以阿Q被打告终。
鲁迅先生不愧是大家,对生活的观察与体悟,既细致又深邃,是别人难于出其右的。尤其是阿Q看到王胡捉虱子,自己也立即觉得背上痒起来,这个细节是很精准的。现在的年轻人几乎见不到虱子,自然体会不到这一点,但对四五十岁以上的人来说,却是最熟悉不过了。过去的普通百姓,包括寒酸文人,身上不生虱子的很少,以至于有了“扪虱而谈”的美谈。《晋书·王猛传》里说:“桓温入关,猛被褐而诣之,一面谈当世之事,扪虱而言,旁若无人。” 意思是说王猛一边捉虱子,一边议论当世之事,旁若无人。后遂用“扪虱而谈、扪虱倾谈、扪虱”等形容言谈不凡,态度从容不迫,无所畏忌。
捉虱子的事情,我是经历过的,只是没有王猛那般的闲情逸致。在乡下,人们很少洗头,这是因为既耽误功夫,又得花钱。那时候,乡下人都穷,轻易舍不得买块肥皂,更没有洗发膏之类的奢侈品。所以,头上难免就要生虱子。女人们窜门,聊着天就从头发里爬出一只虱子来;还有的常年就是那两件衣服,根本没有换洗的。长时间的穿在身上,就成了虱子、跳蚤,还有虮子的大本营。有一年我在生产队里出河工,两个月没有换衣服,回到家,居然在上面捉了三四十个虱子。我把它们放在一只玻璃酒杯里,黑乎乎的乱动,心里居然有了一种成就感。也许有人问,那么多虱子在身上,人会不会痒的受不了。不是有句俗语吗,叫“虱子多了不咬,帐多了不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痒不胜痒,习惯了,麻木了,也就不觉得痒了。那时候人人都如此,反正都一个德行,也就谁也不笑话谁了。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有人身上过于干净,再经常洗个头什么的,还会叫人笑话,说是穷酸臭美。
虱子多了,毕竟不是一件体面事,尤其是挺漂亮的一个小姑娘,走到哪里不时就会爬出一只虱子来,实在是有点煞风景的。所以,一些要好的小姑娘就想方设法根治虱子。最普通的是多洗头,但虱子很顽固,靠清水根本逼不出来。有胆大的,竟用农药来洗头,结果有的过敏,有的还中了药害,差点闹出人命来。
现在条件好了,人们也懂得注意卫生了,虱子不受国家保护,自然就绝了迹。再想想过去的那段日子,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就熬过来了。上了年纪的人凑到一起,还断不了提起此类的趣事。当然,谈起此事的时候,是在沙发上谈的,自然也不会脱下衣服来,一边聊天,一边捉虱子,“扪虱而谈”的盛景也不复存在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