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吾本独行士

(2015-12-15 06:44:13)
标签:

历史

分类: 读《魏书》记

                                ——读《魏书》记 

    升官发财,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为此,有些人殚精竭虑,孜孜以求,甚至有的还搭上了身家性命。不过,也并非所有人都做如是想。有一种人,生性洒脱,不愿受俗务羁绊,虽然居无豪屋华宅,行无香车宝马,衣无绫罗绸缎,食无美味佳肴,但“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或寄情山水,或心系音律,或埋首经籍,或魂牵诗文,远离尘嚣而自得其乐。“把酒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胜过了多少灯红酒绿,声色犬马。

    眭夸,一名昶,赵郡高邑人。他少有大度,不拘小节,耽志书传,未曾以世务经心。好饮酒,“浩然物表,高尚不仕,寄情丘壑”。当朝司徒崔浩,是他从小的莫逆之交,曾多次保举他做官,他却称疾不赴。后来,连州郡官员也一味催逼,无可奈何之下,眭夸只好来到京城。他见了崔浩,延留数日,却整天只是饮酒闲聊,根本不涉及世利。崔浩想说服他,却终于无机会开口,后来,干脆什么也不说,把任命诏书往眭夸怀里一塞。眭夸一看,喊着崔浩的小名儿,说:“桃简,卿已为司徒,何足以此劳国士也。吾便于此将别。”崔浩怕他真的要走,就将他乘骑的骡子看管起来,希望籍此留住他。谁知他终于偷偷地跑回老家。崔浩得知后,叹道:“眭夸独行士,本不应以小职辱之。”当时的朝法严峻,像眭夸这种做法,是要被治以私归之罪的。仗着崔浩极力周旋,眭夸这才幸得获免。过了一段时间,崔浩又遣人将眭夸的骡子送还,并遗以所乘之马,还写了一封表示歉意的信。可是,眭夸既不接受骡马,也不回信。后来,崔浩因罪被处死,眭夸听说后,为之素服,以示悼念,并慨然长叹:“崔公既死,谁能更容眭夸!”

    人们大多不理解眭夸的行为。曾有人问他:“吾闻有大才者必居贵仕,子何独在桑梓乎?”意思是说,人家有大才的,都当了大官;你既然有才,为何还留在乡间呢?倒是崔浩懂他的心事,知道他是个独行士,独来独往惯了,用世俗尘务如何能拴得住他?“本不应以小职辱之”。可谓知眭夸者,崔浩也。其实,我倒觉得眭夸的选择是明智的。一是他看破了官场的险恶,尤其在战争频烦,兵荒马乱的乱世,文人从政,多以悲剧告终;二是作为独行士,不拘小节,放浪形骇,哪里是做官的城府?既便做了官,文人的本相一露,亦必为官场所不容。既然当官是自取其辱,何不干脆敬而远之。事实证明也是如此。即以崔浩与眭夸为例:崔浩有大才,官居司徒,位高权重,亦有大功于朝庭,最终,也未能免于被杀的命运,而且殃及满门。眭夸呢,虽一生布衣疏食,却得善终,七十五岁而卒。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古代,这已是高龄了。

    天下文人滔滔皆是。文人一有虚名,便不甘寂寞,艳羡显达;身居权位后,却积习难改,时时显露文人之峥嵘。既难见容于官场,覆难终成善果,此亦文人之悲剧也。愚以为,既然自知不是当官的材料,何必非去凑那个热闹。“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与眭夸同朝的逸士李谧,写过一首诗,可做本文的结束:

                周孔重儒教,庄老贵无为。

                二途虽如异,一是买声儿。

                生乎意不惬,死名用何施。

                可心聊自乐,终不为人移。

                脱寻余志者,陶然正若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