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根棒槌当针认
(2015-09-11 03:15:06)
标签:
文化 |
分类: 杂谈 |
前两年,一位在外工作的泊头籍作者,出了部长篇小说,要在泊头开个作品研讨会。事先给与会者每人发了一部该小说,要求大家提前阅读,以便在研讨会上发言。尽管与该书作者不熟,但由于是乡党,我拿到书就立即认真的读起来,并且一口气读了五分之一。开会前与朋友聚会,席间提到此事,一位关系很好的朋友很不屑的说:“给你个棒槌你就真的当针认啦?人家为什么回老家来开研讨会?不就是为了衣锦还乡吗?再说,泊头市愿意给他开这个研讨会,也是为了给政府贴金。你干嘛非得给人家添那个堵呢?”这位朋友混迹官场多年,对官场的规矩门清,不像我,活了偌大年纪始终也没活明白。我觉得他的话有一定道理。由他的话,我想到了孙犁先生。孙犁生前经常被人求着写序。他写的那些序,我基本都读过,真的是实话实说,好就是好,不好就说不好(当然,口气还是很委婉的),不能说是字字珠玑,却也不乏真知灼见,令人读后受益多多。可是,即使这样,还是有的原作者不高兴了,甚至弄得反目成仇。这让孙犁先生很受打击,发誓从此再不为人写序。看来,人都是喜欢听好话的,别看人人都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如果真的喝到苦药,他就会叫苦连天,说不定还会把药吐了,埋怨大夫给开的什么鬼药。不过,我心里还是纠结:到了会上,人家非点名叫我发言怎么办?说真话,肯定弄的各方面都不高兴;说违心的奉承话,又不是我的性格,再说,也说不来。朋友鄙夷的扫了我一眼,说:“会说你就说,不会说干脆就别参加那个会!”他的话倒是一下子提醒了我:对,我不参加会不就一切万事大吉了吗?反正我与那个作者又不熟。后来,我果真没参加那个会,那部小说也没再往下读。一场人际关系风波就这样被躲过去了。
数日前,本市的一位作家朋友,又拿了一部刚刚杀青的长篇小说初稿,亲自登门,要我给看看,提提修改意见。这次不同于上次。这位朋友是位不错的朋友,况且作品又是初稿,尚未正式出书,应该真心实意的说说自己的意见,以便帮助他进一步修改,使其作品更加完美。我一连两天读了该书的三分之二,觉得基础不错,当然,也不乏不成熟的地方,如果经过打磨,应该是一部很好的作品。所以,我读得很认真,重点的地方还做了标记,准备到时候原原本本的向朋友说出自己的看法。可是,前天在喝酒时,又与那位官场朋友提起此事,他用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口气说:“你要是不给人添堵就活不了吗?”我辩解说,这次与那次不同,这次是真正的朋友,真心实意的让你提意见,你总不能敷衍了事吧?那样也对不起朋友啊!他说:“人家这部作品,早已经与省里签订了出版计划。就是改,也必须是小修小补,不能动大手术。”
朋友的话使我又一次陷入了纠结之中。因为在我看来,这部作品要想取得成功,还真不是小修小补能解决得了的。比如说结构问题。他原先是以泊头铸造为主线而展开的历史叙述;后来,觉得似乎在可读性方面还不满意,就将起源于泊头著名的六合拳也加了进去,形成了两个平行的主题。而且,用墨均匀,分不出主次,这样,就形成了作品的“两张皮”现象;在作品的节奏方面,也显得比较平缓,缺乏那种大起大落、有张有弛的跌宕气象。本来应该是很扣人心弦的核心事件,没有用大量的笔墨去精雕细琢,很轻率地就放过去了,几乎看不到动人心魄的高潮描绘。在人物塑造方面,作品写了二百多个人物,主要人物形象不鲜明,尤其是在心理刻画方面较弱,形象平面化,很难立起来;次要人物又过于庞杂,都是匆匆出场,又匆匆下场,对主要人物的塑造,对情节的推进,都没有起到促进的作用;再有,作者几乎是把泊头的风土人情、历史事件、著名人物、名胜古迹、土产特产、风味小吃等等,一股脑都写进去了,有不少都是为写而写,给人一种堆砌的感觉……如此这般,都必须伤筋动骨,不是小修小补所能奏效的。
想到这里,心里就烦躁起来,既怕伤了朋友的自尊,又怕辜负了朋友的好意。难道真的要陷我于不仁不义之中吗?
不管它,先把作品读完了再说。今天恰好是“911事件”纪念日,人家那么大的难关都过去了,凭着我的“聪明才智”,自己这点“公关危机”还度不过去吗?真是!